傲慠)ao,急躁。《荀子·勸學》:“不問而告謂之。”告:告訴,指回答。)
我們一起來深入解析《荀子·勸學》中這句關於學習與溝通智慧的名言。
句子“不問而告謂之”之後略有缺漏,根據《荀子·勸學》的原文,其完整的語境和更常見的引述是:
“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而“不問而告”的精神,正蘊含在“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這一句之中。它精辟地指出了在交流與求學中把握時機與分寸的重要性。
原文與語境
這句話出自《荀子·勸學》篇,是荀子論述學習態度與方法的重要段落。
【原文節選】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
分句詳解與翻譯
·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
·故:所以。
·未可與言:還不應該跟他談論深奧道理)的時候。
·而:卻。
·言:發言,告誡。
·謂之:稱之為。
·傲:此處通“躁”,意為急躁、浮躁。另一種解釋即指傲慢因急於炫耀而發言)。兩種解釋都指向一種不當的、缺乏耐心的溝通態度。
·釋義:所以,在不應該交談的時候卻去交談,這叫做急躁或傲慢)。
·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
·可與言:可以跟他交談的時候。
·隱:隱瞞,藏私。
·釋義:在應該交談的時候卻不交談,這叫做隱瞞。
·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氣色:臉色,神情。指對方的情緒和接受狀態。
·瞽:音gu,盲人。
·釋義:不觀察對方的臉色神情就貿然說話,這如同瞎子一樣。
【現代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