驁ao,通“傲”,傲慢。《韓非子·十半》:“夫知伯之為人也,好利而驁愎。”知伯:人名。愎:固執,任性。)
我們來深入解析《韓非子》中這句對曆史人物精準的斷語:“夫知伯之為人也,好利而驁愎。”
這句話不僅是對一個人性格的刻畫,更是韓非子對權力如何因個人品性而崩潰的經典案例分析。
出處與原文語境
首先需要稍作修正,您提到的《韓非子·十半》應為《韓非子·十過》。該篇係統地論述了導致君主亡國滅身的十種過錯。關於知伯又稱智伯)的故事,正是作為第十過——“國小無禮”的典型案例而出現的。
“夫知伯之為人也,好利而驁愎”這句話,是韓非子在敘述知伯覆滅故事時,對他性格下的核心定論。
【原文節選】
奚謂國小無禮?昔者晉有六卿……及晉)幽公……晉國皆被兵……晉國大亂,遂殺幽公。夫知伯之為人也,好利而驁愎。彼欲我求地,我弗與也。彼如疾我,必輕我。彼如輕我,我可與勿與?……遂與地。知伯說。又令人請地於魏……魏宣子與之。又使請地於韓,韓康子與之。又使請地於趙,趙襄子弗與。故知伯乃……率韓、魏以攻趙……後韓、魏、趙三家合謀)反滅知伯。
分句詳解與翻譯
·夫知伯之為人也:
·夫:句首發語詞,無實義。
·知伯:春秋末期晉國最強大的卿大夫之一,智氏家族的領袖。“知”通“智”。
·為?:他的為人處世,他的性格。
·也:語氣詞,表停頓。
·釋義:知伯這個人的性格啊……
·好利而驁愎:
·好利:貪圖利益。此處的“利”特指土地、權力等政治利益。
·而:而且,表遞進。
·驁愎:
·驁:通“傲”,傲慢。
·愎:音bi,固執、任性、不聽勸諫。
·“驁愎”連用,形容一種極其傲慢且一意孤行的狀態,是領導者最危險的性格缺陷之一。
·釋義:貪得無厭而且傲慢固執。
【現代翻譯】
什麼叫作國家弱小卻不講禮義?過去晉國有六卿……到了晉幽公的時候……晉國全境都遭受兵禍……晉國大亂,幽公也被殺。在這樣的背景下,)知伯這個人的性格,是貪圖利益而且傲慢固執。他當政後,)向其他卿大夫索要土地。如果他不給我地,他就會憎恨我,必定會輕視並攻打我。他如果輕視我,我怎麼能硬扛著不給呢?……於是就把土地給了他。知伯非常高興。他又派人向魏氏索要土地……魏宣子也給了他。他又派人向韓氏索地,韓康子也給了他。他又派人向趙氏索地,趙襄子不肯給。於是知伯就……率領韓、魏的軍隊去攻打趙氏……後來韓、魏、趙三家合謀)反過來消滅了知伯。
創作背景與曆史脈絡
1.韓非子與《十過》的寫作目的
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旨在為君主提供富國強兵、鞏固權力的“法”、“術”、“勢”。《十過》篇如同一份給君主的“避坑指南”,列舉了十條必須避免的錯誤。知伯的故事,正是用來警示君主:即便國家強大,如果領導者“無禮”此處指外交上的霸道與貪婪)且性格有“驁愎”的缺陷,也會招致毀滅。
2.“三家分晉”的前奏:知伯之亡
知伯的覆滅是戰國時代開幕的標誌性事件。他執掌晉國國政,實力最強,但他:
·“好利”:具體表現為無故向韓、魏、趙三家索要土地,貪欲無止境。
·“驁愎”:具體表現為不聽謀士絺疵的忠告。絺疵警告他韓、魏兩家可能會反叛,他非但不聽,反而把這話告訴了韓、魏的君主,導致謀士出走,自己也失去了最後的補救機會。
他的傲慢與貪婪,迫使實力較弱的韓、魏、趙三家為了生存而聯合起來,最終在公元前453年共同出兵滅掉了智氏,瓜分其地,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
核心寓意與深刻洞見
韓非子通過知伯的案例,揭示了權力運行的幾個殘酷法則:
1.性格決定命運,尤其是領導者的命運:對於最高決策者而言,個人性格缺陷不再是私德問題,而是關乎組織存亡的戰略問題。“好利”會樹敵,“驁愎”會堵塞言路,兩者結合,必然導致戰略誤判和眾叛親離。
2.“利”與“害”的辯證關係:無止境地追逐“利”土地、權力),而不懂得“止”和“舍”,反而會引發最大的“害”滅亡)。知伯的“好利”使他看不到潛在的巨大風險,打破了國際關係中的均勢與平衡。
3.“驁愎”是領導力的癌症:它使得決策係統失靈。領導者聽不進不同意見,身邊隻會剩下阿諛奉承之徒。當所有人都知道災難將至,卻無人能勸阻時,組織的崩潰就進入了倒計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現實聯係與論述
知伯的幽靈,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權力舞台上徘徊:
·對組織管理與企業經營的啟示:
·警惕“知伯式”的ceo:一個傲慢固執、聽不進董事會和下屬意見“驁愎”),同時又貪婪冒進、盲目擴張“好利”)的領導者,是企業最大的風險。曆史上的許多商業巨頭如雷曼兄弟、某些激進並購最終失敗的公司)的倒塌,背後都有領導人類似性格的影子。
·企業擴張的“索地”之戒: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需謹記“勢不可使儘,福不可享儘”。利用優勢地位過度擠壓上下遊合作夥伴如同知伯向三家“索地”),很可能促使他們聯合起來,培養或轉向你的競爭對手。
·對國際關係與地緣政治的啟示:
·霸權與“驁愎”:一個強大的國家,如果其行為方式被“好利”過度追求本國絕對利益)和“驁愎”單邊主義,不聽盟友及國際社會意見)所主導,就很容易像知伯一樣,迫使其他力量聯合製衡,從而削弱自己的長期霸權地位。曆史上的諸多帝國,其衰落往往始於其統治精英的“驁愎”。
·對個人職業發展的啟示:
·職場中的“知伯之戒”:在團隊中,即使個人能力再強,也不能恃才傲物“驁”)、固執己見“愎”),更不能為了個人利益“好利”)而損害團隊整體利益或他人權益。否則,很容易被團隊孤立,職業道路也會越走越窄。
總結:韓非子用“好利而驁愎”五個字,為知伯的悲劇寫下了注腳,也為所有掌權者立起了一麵鏡子。它警示我們:權力越大,越需警惕內心的貪婪;地位越高,越需保持耳朵的開放。任何形式的“驁愎”,都是通往失敗最短的路徑。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