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ba,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裡巴人。”
此處對宋玉《對楚王問》的探究,直指了一個穿越兩千多年的文化核心——關於“雅俗之辯”與“孤獨的堅守”。這個出自戰國時期的故事,不僅是一場機智的自我辯護,更奠定了一種重要的文化心態。讓我們一同深入解讀這個經典篇章。
宋玉《對對楚王問》全文
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裡》、《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故鳥有鳳而魚有鯤。鳳凰上擊九千裡,絕雲霓,負蒼天,足亂浮雲,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昆侖之墟,暴鬐於碣石,暮宿於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原文與精要注釋
讓我們先從字句入手,理解這篇古文的精髓。
·郢ying):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一帶。
·《下裡》、《巴人》:楚國民間流行的通俗歌曲,泛指最通俗淺近的作品。
·《陽阿》、《薤露》:比前兩者稍顯高雅的歌曲。“薤露”是古代的挽歌。
·《陽春》、《白雪》:楚國高雅的歌曲,泛指格調高深的藝術作品。
·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商、羽、徵zhi)為中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音級。此句指運用艱深技巧、音律變化極為複雜的頂級音樂。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樂曲的格調越高,能跟著唱和的人就越少。這是全文的核心論點。
·鯤:上古傳說中巨大的魚,《莊子·逍遙遊》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的記載。
·蕃籬之鷃:生活在籬笆旁的鵪鶉一類的小鳥,比喻眼界狹小者。
·尺澤之鯢:生活在淺水窪中的小魚,比喻見識短淺者。
·瑰意琦行:指卓越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為。
創作背景與一場危機公關
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中後期的楚國。
·時代背景:楚襄王當政,楚國雖地大物博,但已顯頹勢。朝堂之上,嫉賢妒能、讒言詆毀是常態。
·個人境遇:宋玉是屈原之後著名的辭賦家,才華橫溢,風格高雅。這樣的才子往往特立獨行,容易成為被攻擊的對象。楚襄王聽到許多關於宋玉行為不檢的負麵評價,於是親自召見質問。這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職場危機和政治信任危機。
·對話性質:這並非一次平等的哲學探討,而是一場臣子在君王麵前的自我辯護。宋玉的回答,堪稱一場絕佳的危機公關:他首先恭順地承認流言存在“唯,然,有之”),請求寬恕後再陳述,繼而用一係列比喻將“不被眾人理解”的原因,從“個人品行問題”巧妙地偷換概念為“精神境界的差異”,最終將攻擊他的“世俗之民”置於見識淺薄的位置。
核心寓意與三層深意
宋玉的答辯,層層遞進,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邏輯:
1.“曲高和寡”——文化藝術的普世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