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節1 巴bā,“巴蛇食象。”_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1章 第1節1 巴bā,“巴蛇食象。”

第1章 第1節1 巴bā,“巴蛇食象。”(1 / 1)

巴ba,【巴蛇】傳說中的一種大蛇。《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

《山海經·海內南經》中關於“巴蛇食象”的記載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一個極具衝擊力的片段,其原文雖簡短,卻蘊含豐富的文化意象。

原文

《山海經·海內南經》:

“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注釋

1.巴蛇:傳說中生於南方巴地的巨蛇,亦與《海內經》“朱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相呼應。

2.三歲而出其骨:形容巨蛇吞象後需三年時間消化,才排出象骨。“三歲”為虛指,強調過程漫長。

3.君子服之:服,佩戴或使用。指君子若取象骨佩戴或入藥。

4.無心腹之疾:喻指象骨具有祛除心腹疾病的神奇功效。

翻譯

巴地的巨蛇能吞食大象,吞下後需三年才能消化並排出象骨。君子若將這種象骨佩戴在身上,便可免於心腹疾病的困擾。

故事創作背景

1.地理與部族記憶

“巴蛇”可能源於古代巴地今川東、鄂西)部落的圖騰傳說。當地多蟒蛇,古人通過誇張想象,將蛇的吞噬能力神化,形成“食象”的異獸形象,折射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

2.神話體係的構建

《山海經》成書於戰國至漢代,融合了中原與邊疆的異聞。巴蛇與“修蛇”“燭龍”等形象一脈相承,共同構成先秦神話中對巨型生物的想象,反映古人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3.屈原《天問》的佐證

屈原在《天問》中寫道:“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說明戰國時期“巴蛇食象”的傳說已廣泛流傳,成為文人思考自然奧秘的素材。

寓意與象征

1.自然威力的隱喻

巴蛇吞象的誇張情節,象征自然力量的恐怖與不可抗拒。古人借此表達對荒野中未知巨獸的恐懼,以及人類在自然麵前的渺小。

2.貪欲的警示

後世常以“蛇欲吞象”比喻人心貪得無厭如《山海經》郭璞注:“今南方蚺蛇吞鹿,鹿已爛,自絞於樹腹中,骨皆穿鱗甲間出,此其類也”)。這一意象逐漸演變為成語“巴蛇吞象”,成為貪心不足的經典寓言。

3.巫醫文化的痕跡

“象骨療疾”的記載,體現先秦巫醫不分的思想。古人相信異獸骸骨具有超自然藥效,將神話與原始醫學結合,折射出早期生命觀中對“祛病”與“長生”的追求。

4.文明衝突的隱寫

有學者認為,“巴蛇”可能是南方部落圖騰,而“象”代表中原農耕文明象耕傳說)。吞食過程暗喻部落間的征戰與文化融合,如巴人與中原族群的互動曆史。

後世演變

·文學化運用:唐代柳宗元《天對》回應屈原:“巴蛇腹象,足覿厥大”,延續對巨獸形象的哲學思考。

·民俗符號:西南少數民族如苗族)的創世神話中,亦有巨蛇吞日月的類似母題,可見其影響深遠。

·現代解讀: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將《山海經》稱為“古之巫書”,巴蛇故事正是巫術思維與文學想象結合的典型。

小結

“巴蛇食象”雖僅有隻言片語,卻融合了神話、民俗、醫學與哲學,既是先民對自然現象的奇幻解釋,亦成為警示貪欲的文化符號。其生命力曆經千年未衰,正是《山海經》“詭譎背後藏真意”的獨特魅力所在。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鬥羅:從收養比比東為童養媳開始 我剛登基稱帝!二戰爆發了? 盜墓:我在老家挖出了通天地宮 我有一個靈寵 燕王殿下!你啥時候造反呀? 從替身開始走上人生巔峰 穿成星際惡雌,獸夫們跪求我彆走 災變紀元:我的空間異能無上限 幻世記:我的保安大人 末日基地:從改造鬼子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