茇ba,草根。沈括《夢溪筆談》卷二五:“見路旁生薊,茇甚大。”薊:草名。)
我們來全麵解讀沈括《夢溪筆談》中這條關於“薊”的記載。這條筆記雖短,卻如同一扇小窗,透射出沈括這位科學巨匠的思維世界。
故事原文、注釋及翻譯
·原文:
《夢溪筆談·卷二五·雜誌二》:予使虜至古契丹界,見路旁生薊,茇甚大。……後文主要記述相關地區的人物軼事)
·關鍵注釋:
·予使虜:我奉命出使契丹。“虜”是古代中原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帶有時代烙印的貶義。
·古契丹界:指古老的契丹地域。契丹是當時中國北方的遼國。
·薊:一種菊科草本植物,有大小之分。此處應指大薊,葉片帶刺,根係發達。
·茇:音ba。本文指草木的根。引申為殘根、宿根。在這裡,沈括用非常專業的植物學術語,精準地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景象。
·白話翻譯:
我奉命出使契丹,到了古老的契丹地界,看見路旁生長的薊草,其根係非常粗大。……
著作與作者介紹
1.作者:沈括10311095)
沈括,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政治家。他是一位罕見的全才,其成就橫跨多個領域:
·科學貢獻:在天文、數學、地理、物理、生物、醫藥、水利等領域均有建樹。他最早發現了地磁偏角,對凹麵鏡成像有深入研究,提出過先進的曆法“十二氣曆”。
·政治生涯:進士出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並擔任過翰林學士、三司使等重要官職。他出使遼國的經曆,正是其政治生涯的一部分。
·核心特質:他最為人稱道的是其敏銳的觀察力、嚴謹的實證精神和超越時代的科學思維。他記錄“路旁生薊”,絕非文人式的感物抒懷,而是科學家式的客觀記錄。
2.著作:《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是沈括晚年在夢溪園隱居時,將一生所見、所聞、所思筆記而成的著作。它被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內容包羅萬象:全書共26卷,分為故事、辨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等17個門類。
·價值:它不僅記錄了北宋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如畢昇活字印刷術的唯一詳細記載),也保存了豐富的社會、曆史、人文資料。其記載大多詳實可信,具有極高的史料和科學價值。
寓意解析
這條看似平淡的筆記,蘊含著多重深意:
1.科學家的實證眼光:於平凡處見真知
路旁野草,常人視而不見,但沈括卻駐足觀察,並使用了“茇”這個專業術語來描述其“甚大”的特征。這體現了他隨時隨地觀察、記錄自然的科學習慣。他的關注點不是薊的文學象征如“薊北”、“邊草”的愁思),而是其植物學特征本身。這是一種從人文抒情向科學探究的思維轉向。
2.“格物致知”精神的實踐
宋代儒學強調“格物致知”,即通過探究事物原理來獲得知識。沈括觀察薊草,正是這一精神的完美體現。他可能由此思考:為何此地的薊草根係特彆粗大?是與土壤、氣候有關,還是與物種變異有關?這種從具體現象出發,探尋背後自然規律的思維方式,是《夢溪筆談》的核心靈魂。
3.“根”的隱喻:生命力與適應性
“茇甚大”是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細節。根,是植物在惡劣環境中生存、汲取養分、屹立不倒的基礎。在荒涼的古契丹路旁,薊草憑借其粗大的根係茁壯成長。這無意中隱喻了生命在陌生或艱苦環境中所展現出的強大適應性與堅韌生命力,也仿佛是沈括自己遠使異域、紮根於實地考察的學者風範的寫照。
結合現實論述
沈括的這條筆記,對於今天的我們,依然具有深刻的啟示:
1.在信息時代,重拾“觀察”的力量
我們習慣於通過屏幕和二手信息來認識世界,卻常常對身邊的真實世界熟視無睹。沈括教導我們,真知灼見往往源於對細節的敏銳捕捉。
·個人成長:無論是產品經理發現用戶的一個微小痛點,還是科學家在實驗中捕捉到一個異常數據,這種“見路旁生薊”的觀察力,都是創新的源頭。
·社會現象:麵對網絡熱點,我們更需要沈括式的“格物”精神,不人雲亦雲,而是深入事實的“根部”,去探究事件的原委與真相,避免被表象所迷惑。
2.專業精神與跨界思維
沈括能用“茇”這個精準的詞,體現了他深厚的學識素養。在現代社會,“t型人才”備受推崇——既要有廣闊的知識麵《夢溪筆談》的廣度),也要有深入的專業技能對“茇”的精確描述)。將專業精神應用於看似不相關的領域,往往能產生突破性的創新。
3.做一株有“大根”的薊:夯實基礎,堅韌成長
“茇甚大”是現代人最好的生存寓言。
·個人發展:在快速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那些能夠沉下心來構建深厚“根係”如紮實的專業知識、健康的身體、強大的心理素質、可信賴的人際關係)的人,才能像薊草一樣,在任何“土壤”中屹立不倒,持續成長。與其追逐表麵的繁花,不如深耕地下的根基。
·企業與組織:一個企業若想基業長青,不能隻關注報表上的“枝葉”,更要投資於研發、企業文化、人才培養這些短期內看不到回報的“根係”。
結語
沈括筆下那株“茇甚大”的路旁薊,早已化為塵土,但他記錄它時所展現的科學精神、實證態度與格物思想,卻穿越千年,依然鮮活。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或許都應該學學沈括,放慢腳步,俯身觀察我們“路旁”的細節與真相,並努力為自己的人生和事業,培育一片深紮於沃土的、粗壯而堅韌的“根”。這,正是這條簡短筆記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遺產。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