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ba,踩,踐踏。《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胡:野獸脖子下的垂肉。)
我們來一起深入解讀《詩經·豳風·狼跋》這首簡短而意蘊深長的詩。
故事原文、注釋及翻譯
《詩經·豳風·狼跋》
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公孫碩膚,赤舄幾幾。
狼疐其尾,載跋其胡。
公孫碩膚,德音不瑕?
【注釋】
·跋:踩,踐踏。
·胡:老獸脖子下垂的肉。老狼頸下肉鬆弛,走路時會晃動。
·載:則,又。
·疐:絆倒,阻礙。這裡指踩到。
·公孫:此處指貴族,舊說多指周公旦。
·碩膚:體態肥碩。一說“膚”通“臚”,有“美”之意,“碩膚”即心胸寬廣,品德美好。
·赤舄:古代貴族穿的紅色厚底禮鞋。
·幾幾:形容鞋頭彎曲、精致美觀的樣子。
·德音:美好的名聲。
·不瑕:無瑕疵,完美無缺嗎?“不”字在這裡是發問詞,意為“豈不”、“難道不”。
【白話翻譯】
老狼向前走,會踩到自己脖子下的垂肉;
老狼向後退,又會絆到自己長長的尾巴。
那位公孫貴族,有著肥碩的體態或寬廣的胸懷),腳上穿著華美的紅色禮鞋。
老狼向後退,絆到自己長長的尾巴;
老狼向前走,又踩到自己脖子下的垂肉。
那位公孫貴族,有著肥碩的體態或寬廣的胸懷),難道他的美好名聲就沒有一點瑕疵嗎?
典故介紹
這首詩的核心意象是“老狼跋胡疐尾”,描繪了一頭老狼進退維穀、步履蹣跚的窘迫形象。這個生動的比喻成為了一個經典的文學典故,後世常以“跋前疐後”或“跋胡疐尾”)來形容人處境困窘,進退兩難。
關於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傳統的說法與周朝的開國功臣周公旦有關。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攝政。這引發了管叔、蔡叔等人的流言蜚語,說他意圖篡位。周公一方麵要穩定國家大局,平定叛亂如三監之亂),另一方麵又要麵對來自內部的猜忌和誹謗,處境非常艱難,正如詩中的老狼,前進後退都受到牽製。然而,儘管身處如此困境,他依然保持著貴族的威儀“赤舄幾幾”)和內心的坦蕩,最終以其高尚的品德“德音”)贏得了曆史的讚譽。
寓意解讀
這首詩的寓意是多層次的:
1.進退維穀的困境:這是最表層的寓意。它精準地捕捉了人在特定處境下的無奈與窘迫,無論是政治鬥爭、職場關係還是個人生活中,都可能遇到這種“前怕狼後怕虎”的艱難時刻。
2.對身處困境的君子的寫照與同情:詩中的“公孫”雖然步履艱難,但依然“赤舄幾幾”,保持著尊嚴和威儀。這寓意著真正的君子,即使身處流言和困境的泥沼中,其內在的品德與外在的風度也不會因此而喪失。詩人通過最後一句“德音不瑕?”的反問,表達了對這位君子的堅定信任和辯護——他的名聲怎麼會因此而有瑕疵呢?恰恰相反,困境更彰顯了他的偉大。
3.困境與德行的辯證關係:詩的巧妙之處在於,它將一個狼狽的動物形象與一個莊嚴的貴族形象並置。這暗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外在的處境窘迫,並不等同於內在品德的汙損。有時候,一個人正是因為其德行高尚、堅守原則,才會陷入“跋前疐後”的境地。真正的“德音”,正是在這種考驗中得到錘煉和證明。
結合現實論述
《狼跋》這首詩,雖然古老,但其揭示的人生境遇和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在個人層麵,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那頭老狼”。
·職場中:一位中層管理者,對上要執行不近人情的公司決策,對下要安撫團隊成員的怨氣,夾在中間,動輒得咎,正是“跋胡疐尾”。
·家庭中:肩負“上有老下有小”責任的“夾心層”,在事業發展和家庭陪伴之間艱難權衡,在父母期望與個人理想之間尋求平衡,同樣是一種進退兩難的處境。
·社交中:當需要在衝突的朋友之間做出選擇,或堅持原則而可能得罪他人時,我們也能體會到這種困境。
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在於,如何麵對這種“狼跋”之境:
1.接納困境的常態性:認識到人生的道路並非總是坦途,“進退兩難”是常態而非意外。這能讓我們在遇到困難時,減少抱怨和慌亂,以更平和的心態去應對。
2.堅守內在的“赤舄”:“赤舄”象征著一個人的專業素養、道德底線和核心價值。無論外部環境多麼狼狽,我們都不能丟掉自己的立身之本。對於現代人而言,這就是我們的專業技能、誠信品格和原則立場。隻要這些還在,我們就有了走出困境的根基。
3.相信“德音不瑕”的最終評判:在信息爆炸、眾聲喧嘩的時代,一個人很容易被誤解、被誹謗,遭遇“社會性死亡”。這首詩鼓勵我們,要像周公一樣,專注於做正確的事,而非僅僅追求表麵的和諧與讚譽。時間會證明一切,隻要問心無愧,行動磊落,最終的曆史評價即你的個人聲譽和成就)會是清白的。重要的是“修身”,而非急於辯解。
結論而言,《狼跋》不僅僅是一幅窘迫的漫畫,更是一曲在困境中堅守的讚歌。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強大,不在於從未跌倒,而在於即使步履蹣跚、姿態狼狽,內心依然穿著那雙名為“德行”的“赤舄”,堅定地走自己的路。當我們理解了這個古老的智慧,再麵對生活中的種種“跋胡疐尾”時,或許就能多一份從容,少一份焦慮了。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