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與成書:具體作者已不可考,學界普遍認為是戰國末期仰慕晏子的齊地學者或其後人整理編寫,其中可能摻雜了民間傳說。劉向在整理西漢圖書時曾加以編校。
晏子晏嬰)
·晏嬰公元前578年—前500年),字仲,諡平,後世尊稱晏子。他是齊國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曆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輔政長達50餘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以節儉力行、機智善辯、直言敢諫而聞名諸侯。是孔子都非常敬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張核心是“以民為本”和“節儉”,認為統治者必須減輕賦稅徭役,關心百姓疾苦,國家才能穩定富強。
典故介紹與寓意
典故介紹
“然則後世誰將把齊國?”這個典故,核心是晏子對齊景公舍本逐末、不修德政的深切憂慮和嚴厲警告。景公不關注如何富國安民,卻沉迷於模仿古代聖王的外在形式華服、高台),晏子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行為是在掏空國家的根基。如果國君不務正業,不行德政,那麼國家必將衰敗,屆時政權易手,齊國的社稷將無人能夠執掌。這是一種對政權延續性的終極拷問。
核心寓意
1.本與末的辯證關係:治國理政,修明德政、富民安民是“本”,而宮室、服飾等外在形式是“末”。絕不能舍本逐末。這是最核心的寓意。
2.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晏子身處齊國由盛轉衰的時期,他清醒地看到了統治者的奢靡將會導致的亡國危機。“誰將把齊國”的詰問,充滿了對一個政權未來的深刻憂患。
3.形式與內容的本質區彆:學習先進榜樣,必須學習其精神實質如聖王的愛民之心、治國之道),而非模仿其表麵形式。否則就是“東施效顰”,毫無益處,甚至有害。
4.民本思想的具體體現:統治的合法性在於得民心。消耗民力以滿足私欲,最終會失去民心,從而失去統治的根基。
結合現實論述
這個古老的典故,對於今天的個人、組織乃至國家,依然具有極強的警示意義:
·對個人成長的啟示:
·我們追求個人發展時,也應分清“本”與“末”。一個人的品德、學識、能力和健康的身心是“本”,而外在的頭銜、包裝、奢侈品是“末”。
·如果一個人隻注重包裝簡曆、混圈子,卻不花時間提升內在能力和知識儲備,那麼就如同景公“慕其服與居”,最終難以在事業上取得真正的成就。當挑戰來臨時,我們不禁要問:“然則日後誰將把勝任)你的人生?”
·對企業和組織管理的啟示:
·一個企業的“本”是優質的產品、核心的技術、良好的管理和健康的文化。而營銷手段、辦公環境、企業形象是“末”。
·如果一家公司隻熱衷於炒作概念、包裝財報,卻不致力於打磨產品和服務,那麼一旦市場環境變化或競爭加劇,企業就會麵臨生存危機。“然則後世誰將把這家企業?”——它很可能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傳承下去。
·對國家與社會治理的啟示:
·這個故事生動地闡釋了“實乾興邦,空談誤國”的道理。一個國家的發展,根本在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健全法治、推動科技創新。
·如果隻追求表麵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或者在文化建設中隻重形式而輕內涵,就會浪費社會資源,辜負人民期望。晏子的詰問在今天聽來,依然振聾發聵:不務實事,國家的未來將由誰來支撐?
總結而言,晏子“誰將把齊國”之問,是一麵穿越千年的鏡子。它時刻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種角色,都必須抓住事物的根本,秉持務實的精神,懷有深切的憂患意識。唯有固本培元,方能行穩致遠。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