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罷)ba,停止。《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出兵,五國兵罷。”
我們來解讀一個出自《史記》的典故。與上一個“欲罷不能”中“罷”的“停止”義不同,這裡的“兵罷”是另一個經典用法。
一、原文、注釋及翻譯
【原文】
《史記·秦始皇本紀》:“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將軍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屍。河魚大上,輕車重馬東就食。嫪毐封為長信侯。予之山陽地,令毐居之。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事無小大皆決於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毐國。九年,彗星見,或竟天。攻魏垣、蒲陽。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帶劍。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禦璽及太後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戰鹹陽,斬首數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戰中,亦拜爵一級。毐等敗走。即令國中: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儘得毐等。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梟首。車裂以徇,滅其宗。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是月寒凍,有死者。楊端和攻衍氏。彗星見西方,又見北方,從鬥以南八十日。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桓齮為將軍。齊、趙來,置酒。齊人茅焦說秦王曰:‘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後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後於雍而入鹹陽,複居甘泉宮。大索,逐客,李斯上書說,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說秦王,請先取韓以恐他國,於是使斯下韓。韓王患之。與韓非謀弱秦。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儘。’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誌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誌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乃亡去。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而李斯用事。十一年,王翦、桓齮、楊端和攻鄴,取九城。……當是時,秦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招致賓客遊士,欲以並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晉陽反。元年,將軍蒙驁擊定之。二年,麃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王齮死。十月,將軍蒙驁攻魏氏畼、有詭。歲大饑。四年,拔畼、有詭。三月,軍罷。秦質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五年,將軍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冬雷。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
【節選關鍵句】
“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
【注釋】
·六年:指秦始皇即位後的第六年公元前241年)。
·韓、魏、趙、衛、楚:即戰國末期除齊、燕外的東方五國。此為戰國時代最後一次合縱攻秦。
·壽陵:秦地邑名。
·秦出兵:秦國派出軍隊。
·五國兵罷:五國聯軍撤退、解散。“罷”音pi,通“疲”,此處意為軍隊停止行動、解散。
【翻譯】
秦始皇)六年,韓國、魏國、趙國、衛國、楚國聯合起來共同攻打秦國,攻取了秦國的壽陵。秦國派出大軍迎戰),五國聯軍就撤退解散了。
二、典故介紹與背景
這段記載描述的是戰國末期一次標誌性的事件——最後一次合縱攻秦。
·曆史背景:經過秦昭襄王時期的持續打擊如長平之戰),東方六國已元氣大傷,國力與秦國差距懸殊。秦國呈現出“一國獨強”的態勢。此時,秦國在位的少年嬴政後來的秦始皇)尚未親政,國政由呂不韋把持。
·事件經過:公元前241年,由楚國春申君黃歇牽頭,聯合韓、趙、魏、衛,組成五國聯軍攻打秦國。聯軍一度攻至函穀關,並占領了秦國的壽陵。然而,當秦國真正調集精銳部隊出關迎戰時,聯軍卻不敢與之決戰,望風而退,草草收場。
·深遠影響:這次“雷聲大,雨點小”的合縱行動,徹底暴露了東方各國已無力與秦國正麵對抗,各國之間互不信任、各懷鬼胎的弱點。從此以後,山東六國再也無法組織起有效的聯合軍事行動,隻能坐待秦國各個擊破。這為秦始皇日後統一六國掃清了最後的障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三、寓意
“秦出兵,五國兵罷”這句話,簡潔而深刻地揭示了幾個核心寓意:
1.絕對實力下的威懾效應:當一方擁有絕對強大的實力時,僅憑展示實力“出兵”)的姿態,就足以震懾對手,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戰略目的。秦國軍力的強大,使得聯軍未戰先怯。
2.聯盟的脆弱性:在沒有共同且堅定的核心利益和信任基礎時,聯盟往往是脆弱的。五國各為自身利益算計,都希望彆人打頭陣,自己坐收漁利。一旦遇到真正的壓力,這種鬆散聯盟便瞬間瓦解。
3.從主動到被動的心態轉變:五國本是主動進攻方,但在強大的秦國做出反應後,他們立刻從“攻”轉為“守”和“逃”,心態上完全被壓製。這體現了戰略主動權的重要性。
四、結合現實論述
這個典故在當今的國際競爭、商業博弈乃至個人發展中,都有著深刻的鏡鑒意義。
1.在國際關係與地緣政治中:
當今世界格局中,強國往往通過展示軍事力量如軍演、新型武器亮相、艦隊巡航)來進行戰略威懾,以期讓潛在對手知難而退,這正是“秦出兵”的現代版本。
·例如:某個區域大國展示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其周邊心懷不滿或試圖挑釁的小國聯盟,很可能就會像“五國兵罷”一樣,在權衡利弊後選擇退縮或改變策略。這說明了綜合國力是外交最根本的後盾。一個國家隻有自身強大,才能在複雜的國際博弈中占據主動。
2.在商業市場競爭中:
在商戰中,強大的龍頭企業也常常扮演“秦”的角色。
·例如:當幾個中小公司聯合起來,試圖挑戰某個行業巨頭的市場地位時如聯合推出競爭性產品、製定新標準)。如果該行業巨頭迅速做出反應,宣布大幅降價、推出顛覆性技術或啟動強大的市場宣傳攻勢這即是“秦出兵”),那些原本就實力不濟、合作鬆散的中小企業聯盟很可能就會因恐懼而瓦解,放棄直接競爭“五國兵罷”)。這告誡我們,在挑戰強者之前,必須評估對方的反製能力和己方聯盟的穩固度。
3.在個人職場與發展中: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個人。
·對於個人:不斷學習、精進專業技能,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護城河”,讓自己變得足夠強大成為“秦”)。當你在某個領域成為不可或缺的專家時,很多潛在的競爭和麻煩自然會繞道而行。你的“實力”本身就是最好的防禦。
·對於團隊合作: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組建或加入一個團隊時,要審視團隊的目標是否一致,成員之間是否信任,凝聚力如何。一個貌合神離、同床異夢的團隊,看似人多勢眾,一旦遇到真正的困難,很容易作鳥獸散,重蹈“五國兵罷”的覆轍。
結論
“秦出兵,五國兵罷”不僅是一個曆史事實的陳述,更是一種關於權力、威懾與聯盟本質的深刻隱喻。它告訴我們,終極的勝利來自於自身不可撼動的強大,而任何缺乏堅實內核的聯合,在真正的壓力測試麵前都不堪一擊。無論是在國家、企業還是個人的層麵,致力於提升自身的硬實力與軟實力,才是應對一切挑戰的根本之道。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