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bai,清楚,明了。《荀子·天論》:“功名不白。”
關於《荀子·天論》中的“功名不白”,這是一個蘊含著深刻管理智慧和人生哲理的觀點。需要說明的是,“功名不白”並非一個獨立的句子,而是出自《天論》中的一段完整論述。下麵將為您進行全麵解析。
一、原文與上下文
“功名不白”出自以下段落:
原文:
“君子務修其內而讓之於外,務積德於身而處之以遵道。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天下應之如雷霆。故曰:君子隱而顯,微而明,辭讓而勝。《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此之謂也。故君子苟能無以利害義,則恥辱亦無由至矣。其唯誠也,暗室之中而理存焉。故曰:‘不通於物而功名不白者,未之有也。’”
斷句:
不通於物而功名不白者未之有也。
關鍵字詞注釋:
·通:通曉,精通,深入了解。
·物:此處是廣義概念,指客觀事物、事理、規律、人情世故等。
·功名:功業與名聲。
·白:顯揚,顯著,彰顯。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裝,從來沒有過這種事。
二、翻譯
君子致力於內心的修養,在外則謙遜禮讓;致力於自身德行的積累,並遵循道義來處世。像這樣,他尊貴的名聲就會像日月一樣升起,天下人響應他就像回聲伴隨雷霆。所以說:君子即使隱居也能顯赫,地位卑微也能榮耀,謙遜退讓反而能勝過他人。《詩經》說:“鶴在深遠的沼澤中鳴叫,聲音卻能上達天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君子如果能夠不因為利益而損害道義,那麼恥辱也就無從降臨了。這隻有靠真誠,即使在無人看見的暗室之中,也秉持著天理。所以說:)“對於那些不通曉客觀事理,而功業名聲能夠顯揚於天下的人,那是從來不曾有過的。”
三、典故背景
1.作者與著作: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儒家學派集大成者,也是先秦百家思想的批判性綜合者。他的兩位著名學生韓非和李斯是法家代表人物。
·《天論》是《荀子》中的核心篇章,主要探討“天”與“人”的關係。荀子提出“明於天人之分”和“製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觀點,認為“天”是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人應該做的是認識並利用自然規律“通於物”),而不是盲目崇拜天、依賴天。
2.思想語境:
在“功名不白”的這段論述中,荀子是在闡述個人成就功名)與內在修養、真才實學通於物)之間的關係。他批判了那種不務實學、隻想投機取巧獲取名聲的行為。這段話是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思想的延伸——個人的成功也遵循著客觀規律“物”),必須通過踏實學習和實踐才能獲得。
四、寓意
“不通於物而功名不白”的核心寓意是:
任何顯赫的功業和名聲,都必須建立在通曉事理、掌握規律的真才實學之上。成功沒有捷徑,它是對客觀世界深刻理解與有效行動後的必然結果。
這強調了:
·基礎的重要性:沒有紮實的根基,高樓終將倒塌。
·實踐的必然性:真正的知識來自於對“物”的探究和實踐,而非空想。
·內在決定外在:外在的“功名”是內在“通物”能力的外在顯現。
五、結合現實論述
荀子的這一思想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麵進行論述:
1.對個人成長與職業發展的啟示:
在“速成”、“網紅”、“流量為王”的時代,許多人渴望一夜成名、快速成功。然而,荀子的觀點如同一劑清醒劑。
·“通於物”是核心競爭力:無論是在技術、藝術、管理還是任何領域,能夠沉下心來,成為精通本行業規律“物”)的專家,才能建立無法被輕易替代的競爭壁壘。例如,一個優秀的程序員需要通曉算法和係統物),一個傑出的醫生需要精通病理和藥理物)。
·“功名不白”是客觀規律:靠炒作、包裝或運氣得來的名聲,往往是曇花一現,因為其背後沒有“通於物”的支撐。一旦泡沫破裂,所謂的“功名”便會迅速消散。真正的成功者,如袁隆平、屠呦呦,他們的功名正是建立在數十年如一日“通於”各自領域的“物”的基礎之上。
2.對組織與管理的啟示:
·人才選拔:一個明智的組織在選拔人才時,不應隻看其現有的頭銜和名聲功名),更要考察其是否真正“通於物”——即是否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深厚知識和能力。
·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應鼓勵“通於物”的工匠精神和專業主義,而不是鼓勵浮誇和急功近利。隻有整個組織尊重規律、鑽研業務,才能獲得長久的發展。
3.對社會風氣的反思:
當社會過分追捧表麵的“功名”,而忽視背後“通於物”的艱苦過程時,容易催生浮躁和投機取巧的風氣。荀子的思想提醒我們,作為一個社會,應當建立一種尊重知識、崇尚實學、獎勵創造的價值導向。教育的目的,也應該是引導人“通於物”,而非僅僅獲取一紙文憑一種形式的“功名”)。
結論:
“不通於物而功名不白”穿越兩千餘年,依然振聾發聵。它告訴我們,世界運行的基本法則從未改變:厚積才能薄發,實至方能名歸。在充滿誘惑與捷徑的今天,回歸這一樸素的真理,沉潛內心,格物致知,或許是個人和社會獲得真正、持久成功的唯一正途。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