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逹)da,通。《荀子·君道》“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
《荀子·君道》中的“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一句,體現了荀子對政治清明的核心主張。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原文與注釋
原文:
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
注釋:
·公道:指國家公共的政令、法度,強調公平正義的執政原則。
·達:暢通無阻,順利推行。
·私門:權貴或個人的私人關係、請托之門,引申為以權謀私的渠道。
·塞:堵塞,斷絕。
·公義:國家公認的道德準則和法律規範。
·明:彰明,明確。
·私事:個人私利或違背公共利益的行為。
·息:止息,消失。
二、現代漢語翻譯:
治國者應確保)公正的政令暢通無阻,而權貴私人的請托之門被堵塞;公共的道義得以彰明,而謀取私利的行為自然止息。
三、創作背景
1.時代背景:
戰國末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政治腐敗、權謀私利盛行。荀子針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提出以禮法結合、公正執政為核心的治國理念。
2.思想淵源:
荀子繼承儒家“為政以德”的傳統,但更強調製度與規範的作用。他認為人性本惡,需通過禮法約束和道德教化實現社會秩序。“公道”“公義”是其對理想政治的集中表達,旨在批判當時盛行的貴族特權與官僚腐敗。
這句話不僅是荀子政治思想的精髓,更是一套邏輯嚴密、層次分明的治國方略。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拓展:
1.思想內核的深化:一個互為因果的治理閉環
這句話並非兩個孤立的主張,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治理閉環:
1)“破”與“立”的結合:
·“公道達”與“公義明”是“立”:確立正向的、積極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這是建設性的,告訴人們“應該做什麼”。
·“私門塞”與“私事息”是“破”:堵塞負向的、破壞性的利益渠道。這是防禦性的,告訴人們“不能做什麼”。
2)內在的邏輯鏈條:
·隻有“公道達”,才能“私門塞”:如果國家的法律、政策公道)本身清晰、公正且能高效地貫徹執行,那麼人們遇到問題自然會通過公共渠道解決,走“私門”的必要性和吸引力就大大降低。反之,如果公道不彰,法律晦澀、政策多變、辦事困難,人們就隻能轉而尋求“私門”的幫助,導致腐敗滋生。
·隻有“公義明”,才能“私事息”:如果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道德評判標準公義)明確地褒獎為公、貶斥為私,那麼謀取私利的行為就會受到強大的輿論壓力和內心譴責,自然就會收斂止息。反之,如果社會笑貧不笑娼,以鑽營為能乾,以清廉為無能,那麼“私事”隻會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