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cai,懷疑。《左傳·昭公七年》:“雖吾子亦有猜焉。”
我們來詳細解讀《左傳·昭公七年》中的這句話:“雖吾子亦有猜焉。”
這句話雖然簡短,但其背後是春秋時期一場非常精彩且充滿智慧的外交交鋒,完整地體現了《左傳》敘事的魅力。
故事原文與上下文
這句話出自一個關於玉環的完整故事。為了理解這句話,我們需要閱讀它所在的段落:
原文:
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則皆走,不知所往。鑄刑書之歲二月,或夢伯有介而行,曰:“壬子,餘將殺帶也。明年壬寅,餘又將殺段也。”及壬子,駟帶卒,國人益懼。齊、燕平之月,壬寅,公孫段卒。國人愈懼。其明月,子產立公孫泄及良止以撫之,乃止。子大叔問其故。子產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大叔曰:“公孫泄何為?”子產曰:“說也。為身無義而圖說,從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不媚,不信。不信,民不從也。”
及子產適晉,趙景子問焉,曰:“伯有猶能為鬼乎?”子產曰:“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依於人,以為淫厲,況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孫,子耳之子,敝邑之卿,從政三世矣。鄭雖無腆,抑諺曰‘蕞爾國’,而三世執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馮厚矣。而強死,能為鬼,不亦宜乎?”
三月,公如楚。鄭伯勞於師之梁。孟僖子為介,不能相儀。及楚,不能答郊勞。
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晉侯問於士文伯曰:“誰將當日食?”對曰:“魯、衛惡之。衛大,魯小。”公曰:“何故?”對曰:“去衛地如魯地,於是有災,魯實受之。其大咎其衛君乎!魯將上卿。”公曰:“《詩》所謂‘彼日而食,於何不臧’者,何也?”對曰:“不善政之謂也。國無政,不用善,則自取謫於日月之災,故政不可不慎也。務三而已:一曰擇人,二曰因民,三曰從時。”
晉侯謂伯瑕曰:“吾所問日食從矣,可常乎?”對曰:“不可。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類,官職不則,同始異終,胡可常也?《詩》曰:‘或燕燕居息,或憔悴事國。’其異終也如是。”公曰:“何謂六物?”對曰:“歲、時、日、月、星、辰是謂也。”公曰:“多語寡人辰,而莫同。何謂辰?”對曰:“日月之會是謂辰,故以配日。”
楚子成章華之台,願與諸侯落之。大宰薳啟強曰:“臣能得魯侯。”薳啟強來召公,辭曰:“昔先君成公,命我先大夫嬰齊曰:‘吾不忘先君之好,將使衡父照臨楚國,鎮撫其社稷,以輯寧爾民。’嬰齊受命於蜀,奉承以來,弗敢失隕,而致諸宗祧。日我先君共王,引領北望,日月以冀。傳序相授,於今四王矣。嘉惠未至,唯襄公之辱臨我喪。孤與其二三臣,悼心失圖,社稷之不皇,況能懷思君德!今君若步玉趾,辱見寡君,寵靈楚國,以信蜀之役,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蜀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實嘉賴之,豈唯寡君?君若不來,使臣請問行期,寡君將承質幣而見於蜀,以請先君之貺。”
公將往,夢襄公祖。梓慎曰:“君不果行。襄公之適楚也,夢周公祖而行。今襄公實祖,君其不行。”子服惠伯曰:“行。先君未嘗適楚,故周公祖以道之。襄公適楚矣,而祖以道君,不行,何之?”三月,公如楚。
鄭子產聘於晉,晉侯疾。韓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寢疾,於今三月矣,並走群望,有加而無瘳。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對曰:“以君之明,子為大政,其何厲之有?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晉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韓子祀夏郊。晉侯有間,賜莒之二方鼎。
子產為豐施歸州田於韓宣子,告曰:“日君以夫公孫段為能任其事,而賜之州田。今無祿早世,不獲久享君德。其子弗敢有,不敢以聞於君,私致諸子。”宣子辭。子產曰:“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施將懼不能任其先人之祿,其況能任大國之賜?縱吾子為政而可,後之人若屬有疆場之言,敝邑獲戾,而豐氏受大討。吾子取州,是免敝邑於戾,而建置豐氏也。敢以為請。”宣子受之,以告晉侯。晉侯以與宣子。宣子為初言,病有之,以易原縣於樂大心。
原文注釋
1.雖:即使。
2.吾子:古代對對方尊敬的稱呼,相當於“您”。這裡指韓宣子韓起),晉國的正卿首席執政官)。
3.猜:懷疑,猜疑。
4.歸州田:歸還州地的田地。州地原屬晉國,後賜給鄭國大夫公孫段。公孫段死後,其子豐施在子產的勸導下,決定將這塊地歸還給晉國的韓宣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5.疆場之言:指關於邊境土地的爭議。場:邊界。
6.敝邑:對自己國家的謙稱,這裡指鄭國。
7.獲戾:獲罪。
8.建置:安頓,保全。
白話翻譯
故事背景:鄭國大夫公孫段去世後,他的兒子豐施擁有的一塊晉國封地“州田”成了潛在的政治隱患。子產深謀遠慮,主動勸說豐施將土地歸還給晉國的執政卿韓宣子。)
子產替豐施把州地的田地歸還給韓宣子,對他說:“往日我們的國君認為公孫段能勝任事務,因而把州地的田地賜給了他。如今他不幸早逝,不能長久地享受貴國君主的恩德。他的兒子不敢保有這塊土地,又不敢直接稟告貴國國君,所以私下裡把它送給您。”
韓宣子推辭不接受。子產說:“古人有句話說:‘父親砍柴,兒子不能扛。’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豐施公孫段之子)恐怕連他先人的祿位都承擔不了,更何況是承受大國的封賜呢?即使您執政在晉國)可以允許他保有這塊地),但將來您之後執政的人,如果剛好與敝國發生邊境爭端,到那時,我們鄭國就會因此獲罪,而豐氏家族則會遭到嚴厲的討伐。您收了這塊州地,這正是在幫我們鄭國免於罪責,同時也是在安頓豐氏家族啊。我冒昧地以此事向您請求。”
最後,韓宣子接受了土地,並報告了晉侯。)
反映的意義與故事解析
這句話“雖吾子亦有猜焉”雖然未在以上譯文中直接出現,但其精神貫穿於子產的整個說理過程。它反映的意義非常深刻:
1.卓越的政治遠見與危機預防:
·州田是晉國賜予鄭國臣子的“飛地”,處在強大的晉國境內。一旦國際關係或晉國內部權力發生變化,這塊地極易成為晉國向鄭國發難的借口。子產看到了這個潛在的“定時炸彈”,主動排雷,體現了其作為政治家的深謀遠慮。
2.高超的外交辭令與話術藝術:
·子產歸還土地,本是為了鄭國的利益,但他卻把話說得完全為對方和第三方著想。
·以退為進:他首先示弱,聲稱豐施“弗克負荷”,主動放棄,姿態很低。
·製造“共同危機感”:他的核心論點是,如果不收回這塊地,將來不僅鄭國有麻煩,連你韓宣子本人也會被牽連、被懷疑。這就是“雖吾子亦有猜焉”的精髓——他暗示:即使您現在大權在握,沒人敢說什麼,但您的繼任者可能會懷疑您為什麼要讓鄭國人長期保有晉國的土地?是不是有什麼私下的交易?這會讓您的清譽受損。他將一個未來的政治風險,巧妙地轉化為一個關乎韓宣子個人聲譽和安危的現實問題。
·將“索取”包裝成“施恩”:最後他得出結論:您收回土地,不是在占便宜,而是在幫助鄭國免罪,是在保全豐氏家族。這樣一來,韓宣子接受土地,反而成了一種慷慨仗義的救助行為。
3.春秋時期的國際政治規則:
·這個故事生動地展現了小國鄭國)在大國晉國)夾縫中求生存的智慧。小國必須時刻保持警惕,謹慎處理與大國的一切關聯,尤其是敏感的領土問題。
·它也反映了當時貴族政治中,“名譽”和“預言式的風險”是極具說服力的談判籌碼。
總結:
“雖吾子亦有猜焉”這句話所代表的故事,不僅僅是歸還一塊土地那麼簡單。它是一次經典危機公關和外交談判的範例。子產通過他無與倫比的智慧,將一件可能引發未來戰爭的不利之事,轉化為一件鞏固國家安全、同時讓對方欣然接受並心存感激的有利之事。他看透了人性的弱點和政治的無常,並用最委婉、最體麵的方式解決了問題,這正是《左傳》所極力推崇的“禮”與“智”的完美結合。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