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ji,矮而小的桌子,用以陳放東西或依靠休息。《孟子·公孫醜下》:“隱幾而臥。”隱:倚,靠。)
《孟子·公孫醜下》中的“隱幾而臥”是孟子與景子論辯時引用的典故,原文雖簡短,但背後涉及禮製、士人尊嚴與君臣關係等深刻議題。以下從原文、注釋、翻譯、創作背景和現實意義展開分析:
一、原文與語境
《孟子·公孫醜下》第六章節選:
孟子去齊。宿於晝。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隱幾而臥。
客不悅曰:“弟子齊宿而後敢言,夫子臥而不聽,請勿複敢見矣。”
曰:“坐!我明語子。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
二、注釋
1.隱幾而臥:
·隱:倚靠。
·幾:古代矮小的桌案,用於倚靠身體。
·臥:躺臥,此處指閉目養神,並非完全躺下。
·合譯:倚靠著幾案休息,是一種不拘禮節的隨意姿態。
2.關鍵背景:
·孟子去齊:孟子因齊王不采納其“仁政”主張,決定離開齊國。
·宿於晝:晝是齊國邊境城邑,孟子在此暫宿。
·留行者:齊王派來的說客,試圖勸孟子返朝。
三、翻譯
孟子離開齊國,在晝邑留宿。有人想替齊王挽留孟子,恭敬地坐著進言。孟子沒有回應,倚靠著幾案閉目休息。
那人不高興地說:“我提前齋戒沐浴後才敢來勸告,您卻躺臥不聽,今後再也不敢見您了。”
孟子說:“請坐!我明白告訴你:過去魯繆公若不在子思身邊安排使者問候,就無法留住子思;泄柳、申詳若沒有人在繆公身邊維護他們,也無法安身。你為我這個長者考慮,卻不及魯繆公對待子思的誠意。是你先怠慢長者,還是長者怠慢你呢?”
四、創作背景
1.戰國士人的處境:
孟子周遊列國推行仁政,但戰國君主多追求“霸道”,對他的理想持保留態度。齊宣王表麵尊重孟子,實則未予實權,孟子深感“道不行”,決然離去。
2.“隱幾而臥”的深意:
這一動作並非無禮,而是孟子對齊王缺乏誠意的無聲抗議。他通過“不回應”表明:若君主不能真心尊賢,士人無需屈從。此舉體現了孟子“士貴王輕”的立場。
3.曆史參照的運用:
孟子引用魯繆公禮遇子思的典故,強調君主應主動禮賢,而非讓賢者趨附權勢。他暗示齊王未如魯繆公般真誠,故自己不必留戀。
五、現實意義
1.知識分子的尊嚴與選擇:
孟子以行動詮釋了“道高於勢”。當代知識分子在權力與理想衝突時,可借鑒其堅守原則的態度,不因利益放棄獨立人格。
2.人才與尊重的關係:
孟子指出留住人才需發自內心的尊重。現代組織管理中,若僅以物質條件留人而忽視精神認同,難以凝聚真正的人才。
3.非暴力不合作的智慧:
“隱幾而臥”是溫和而堅定的反抗,提醒人們在麵對不公時,無需激烈對抗,可通過保持距離和維護尊嚴表達立場。
4.傳統文化中的對話藝術:
孟子未直接指責齊王,而是借古喻今,既保全對方顏麵,又申明己見。這種含蓄而有力的表達方式,仍適用於現代人際溝通。
總結
“隱幾而臥”看似簡單的行為,實則是孟子對理想君臣關係的具象化表達:士人的歸隱或出仕,取決於君主是否“好善足用”。這一場景超越時代,成為衡量權力與道義關係的永恒標尺。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