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農田殘魂汙染與益生菌的農田適配
團隊剛回到市區,就接到鄰市農業局的緊急求助——市郊的連片玉米地出現異常,本該灌漿的玉米穗卻乾癟發黑,根係腐爛在土壤裡,農戶抽樣檢測後,發現土壤中存在與森林保護區同源的淡紫色殘魂,懷疑是地下河支流進一步擴散所致。
“農田土壤和凍土、森林不同,含有大量化肥和有機肥,會影響益生菌的活性。”江哲立刻將農田土壤樣本與之前的樣本對比,顯微鏡下,殘魂附著在玉米根係上,與土壤中的氮元素結合後,形成了更難分解的複合物,“之前的益生菌配方針對的是自然土壤,這次得加入能分解氮殘魂複合物的酶製劑。”
林野帶著團隊次日趕到玉米地,眼前的景象讓人心疼——成片的玉米稈蔫蔫地垂著,葉片發黃卷曲,扒開根部土壤,能看到褐色的腐爛根係,土壤捏在手裡發黏,還帶著淡淡的異味。農戶老周蹲在田埂上,手裡攥著乾癟的玉米穗,聲音發顫:“這是我們全家的指望,要是絕收了,下半年可怎麼過啊。”
蘇晚拍了拍老周的肩膀,遞過之前森林保護區的恢複照片:“我們有辦法,之前的森林和小鎮都治好了,你的玉米地也能行。”江哲和許曼則在田埂上劃分出三個試驗小區,分彆標記為“常規配方區”“酶製劑改良區”“空白對照區”,準備對比不同配方的效果。
改良益生菌的過程比預想中複雜。第一天,江哲在酶製劑改良區投放了混合酶的益生菌,可第二天檢測時發現,土壤中的化肥殘留讓益生菌過度繁殖,反而抑製了玉米根係的呼吸。“得控製益生菌的投放量,還要加入少量緩釋劑,讓菌群緩慢釋放活性。”江哲連夜調整配方,將益生菌與緩釋載體按13的比例混合,做成顆粒狀,方便均勻撒施。
蘇曉跟著老周學習農田管理,幫著記錄玉米的生長情況:“這株玉米的新根已經冒出來了,就是還比較細。”她將觀察到的細節告訴江哲,為配方調整提供了實地依據。陸柯則用便攜式土壤檢測儀,每天在三個試驗小區采集數據,實時監測殘魂濃度、土壤肥力和益生菌活性的變化。
第五天,酶製劑改良區的玉米有了明顯變化——蔫垂的葉片慢慢舒展,新長出的葉片呈現出健康的深綠色,扒開土壤,白色的新根已經紮進土裡。老周蹲在田埂上,反複查看玉米根係,激動得紅了眼眶:“活了!真的活了!”檢測數據顯示,改良區的殘魂濃度下降了65,土壤中的氮元素含量也恢複到正常水平。
接下來的一周,團隊將改良後的益生菌顆粒推廣到整片玉米地,還培訓農戶使用方法:“每畝地撒施20公斤,撒完後澆一次透水,讓顆粒在土壤中慢慢溶解。”農業局也組織周邊農戶來觀摩,準備將這套方案推廣到其他受汙染的農田。
半個月後,團隊再次回訪時,玉米地已經一片翠綠,飽滿的玉米穗沉甸甸地垂在稈上,微風一吹,泛起金色的波浪。老周拉著蘇晚的手,非要留他們吃玉米:“這是用你們的‘救命菌’種出來的,一定要嘗嘗。”
離開農田前,江哲將益生菌顆粒的生產工藝和使用手冊交給農業局,還與當地的生物肥料廠簽訂了合作協議,確保後續農戶能方便買到益生菌產品。“農田汙染的解決,不僅要靠技術,還要讓農戶能持續受益。”江哲對團隊說,“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守住農田的安全。”
返程的路上,蘇晚看著窗外的農田,手裡拿著老周送的玉米,剝開外皮,顆粒飽滿,泛著晶瑩的光澤。“原來最實在的守護,就是讓土地能長出好莊稼,讓農戶能安心。”蘇曉咬了一口玉米,清甜的味道在嘴裡散開,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
團隊知道,殘魂的擴散或許還沒完全停止,但他們已經找到了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科學方案,不再依賴偶然的線索或特殊的力量。未來,無論殘魂擴散到哪裡,隻要有科學的方法、協作的力量,還有對這片土地的珍視,他們就能一步一個腳印,守住每一寸生機。
喜歡鴉咒請大家收藏:()鴉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