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夏哀帝末年,朝綱隳墮、吏治潰爛如朽索馭奔馬,更兼河決山崩、赤旱千裡,天災頻仍,終致餓殍盈途、民怨沸鼎,九鼎之重,搖搖欲墜。
大寧太祖黃祂,秉天人之望,自河南登封起兵,高擎“救難扶貧、匡正綱紀”義幟。
四方豪傑氏族雲集景從,遂整飭義旅,先定荊楚湖南湖北,席卷豫章江西之地,再下江浙淮海膏腴之省。
而後會盟諸侯,揮師北指,鋒鏑直逼前夏帝都上京。
凡此金戈鐵馬、浴血鏖兵,曆時六載有餘。
值此乾坤倒懸之際,夏朝大將軍軒轅兗犯上篡逆,弑殺哀帝於宮闈,夏室宗親倉皇北遁遙立幼帝,袞袞諸公作鳥獸散,煌煌五紀宗廟,一朝傾覆。
太祖遂於上京舊地承祚建國,上應天命,下順輿情。
取《易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鹹寧”之宏旨,定國號曰“大寧”,紀元“聖佑”,昭示聖德佑護蒼生。
改前夏都城上京為永安,寓永世安泰之征;易副都左京為左都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
鼎新伊始,百廢待興。
太祖深鑒前夏覆轍,首重建章立製、勵精圖治。
遂依古製,參酌時宜,廢前夏左右丞相、大祭司、大護法之類,立殿閣、設六部、分院寺,厘定官秩,明職分責,一掃前朝冗濫推諉之積弊。
又使吏治清明,嚴懲貪墨,申飭風憲,一時朝野肅然。
而後分封功臣,爵祿有度,不使擁兵自重,亦酬其汗馬勳勞,特設九邊將軍,保邊揚威。
又於各省立戍衛軍、屯田軍、備敵軍等,得以隨戰隨用。
安定庶民,尤為急務,頒行《均田令》、《層稅令》,招撫流亡,授田墾荒,輕徭薄賦,按等納稅,與民休息;複設“常平倉”於州縣,豐年糴糧儲粟,凶歲開倉賑濟,使黎庶無饑饉之虞。
取材用物,則興辦官學,開科取士,廣納寒門才俊,滌蕩門閥錮習;複詔令工部督造,疏浚運河,整飭馳道,通天下貨殖。
繼勘察田畝,而遣精乾官吏持魚鱗圖冊,履畝清丈,厘定賦稅,豪強巨族隱匿者無所遁形,國庫由是豐盈。
立國甫三載,成效卓著,田野辟,倉廩實,市肆輻輳,商旅絡繹,四海之內,鹹頌升平,儼然有上古治世之遺風。
對外經略武威暢揚,太祖挾百戰精銳之兵,輔以懷遠柔邇之智。
兩廣僻處嶺表,震懾於王師赫赫,未加鋒刃,即遣使奉表,主動臣服。
繼而傳檄而定雲貴川閩四省,或懾於兵威,或感於德化,望風歸附,免卻乾戈之禍。
聖佑元年,親率鐵騎出塞,犁庭掃穴,大破前夏餘孽於斡難河畔,蒙古諸部稽首內附,而蘇查公國訂立和約,北疆烽燧遂寧。
聖佑二年,黑吉告急,熊奴寇邊,太祖遣上將精兵迎擊,大破之,使其遁跡遠竄;遼東勾勾麗素懷觀望,聞捷報,懼天威,亦遣世子入朝為質,言稱上國。
至聖佑四年,南越百族陰蓄異誌,乘隙作亂,太祖命大將星夜馳援,以雷霆之勢平叛定南,犁其巢穴,懲其首惡,脅從者赦之,南疆遂靖。
後安緬等國懾於天威,使者趕赴永安,絡繹不絕,俯首稱臣、歲歲朝貢。
至此,東極東海,西儘天疆,南逾安緬,北抵蘇查,神州疆土夷明得變,複歸一統,八紘同軌,萬邦協和,意欲開大寧千年太平之基。
而後故事,自聖佑五年起,至聖佑二百零年二年終。
其中西吳割立、北明代寧、東唐由王而帝、寧裔南遷麟洲、三國西征、吳明滅唐、韓國獨立、熊奴建國、倭奴入侵、楚越分吳、明祚四裂、後寧北還、武帝重定神州、天下一統。
事跡紛呈,英雄輩出,權謀千變,赤心不改。神州幽而複明、明而複幽。
明夷之間,試看亂世兒女,使儘渾身解數,誰為賊?誰為忠?誰得百世富貴?誰立青史留名?
君子處暗,利艱貞。
喜歡神州明夷錄請大家收藏:()神州明夷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