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日,下元節。
自陳朝、夏朝乃至大寧,下元節頗有得皇家隆重對待的意味,陳朝皇室起於治水一事,便尊崇大禹,崇尚水德,繼而也就莊嚴地祭祀水官;夏朝國名承自古夏,古夏開國之君即為禹帝,而治國之期多地水患頻繁,因此朝廷限令各地州府凡有河流經過者,必設禹王廟,主奉禹王治水之相,而次殿陳設水官大帝,香火昌盛。
乃至寧朝,太祖皇帝起義之初,發自禹都登封,號為禹王軍,以水官顯聖得以征召行伍、驅使民夫,故立國其日起,凡下元一日,均攜宗族嬪妃親信大臣等至登封祭祀天地水,祈求國運昌隆、解厄消災。
晨曦未露,天色既白之時,鼓點聲聲雄渾壯闊,三百艘鎏金樓船自汴河起錨。禦舟居中,長三十丈,三層飛簷皆覆孔雀藍琉璃瓦,簷角懸掛八百八十八枚錯金鈴鐸。
船身以南海所貢紫檀為骨,外嵌北海極寒冰下五色螺鈿拚作《禹貢山川圖》,日光下浪紋粼動,竟似真水流轉。
船頭立九丈純金雕花鏤空螭首,龍睛嵌東海夜明珠,龍須以西域金絲編就,隨風輕顫時帶起細碎鈴音。
特設司九千精兵分列首尾戰船,玄甲外罩赭紅錦袍,肩頭蹲銅鑄避水獸,端的是剛雄勇猛。
每艘副舟皆載太常寺樂工數十人,青銅編鐘懸於朱漆長架,湘妃竹笙竽列如密林,依次序按樂譜演奏古曲,內容或為起舟民歌、或為劃槳調子、或為祭祀神曲、或為征戰口令。
河道兩岸十萬精細民夫匍匐,沿官道將新采的錦緞從洛陽鋪至登封,上以金線繡浪濤紋點綴。每至一城,正元帝便親自下舟,接受當地官員百姓朝拜,於是賞賜也隨之而下。
皇帝龍靴踏過處,禮官即刻以金柄銀剪裁下三尺著符籙於上的蜀錦投入香爐——青煙騰起時,便有二十四名童女著月白雲紗裙,向河心拋灑五穀。
辰時正,禦舟過禹王峽。
「司禮監掌印大太監」羅徵輕擊玉磬,八百黃門齊誦《禹頌》。江心長洲忽現九尊玉石巨雕,俱是上古瑞獸——
青龍踏雲、白虎立山、朱雀展翼、玄武騰挪,四象神獸成陣位列四方,此外西北方麒麟踏財,東南方鳳凰回首,東北方狴犴怒目,西南方狻猊長嘯,中央五丈高的黃金騰龍最是奪目,儘顯皇家氣象。
洲頭便是贔屭,其背負的青銅巨碑刻滿治水箴言。玄鐵鎖鏈自碑底延伸入河,取鎖水之意,祈求風調雨順、旱澇調和。
“獻祭——”「太常寺正卿」熊國慨長喝穿透雲霄。十二艘赤舸自支流駛出,載著三牲六畜皆以白玉雕琢。羊角纏金絲,牛目嵌琥珀,豬耳垂明月珠,每尊玉獸腹中皆藏南洋沉香。
「正元帝」斜倚七寶榻,信手將和田玉玨擲向贔屭雕像。玉玨觸額刹那,機關牽動瑞獸口吐青煙,百艘副舟同時拋灑金粉,整段河麵霎時鋪成流金大道。
巳時三刻,儀仗入禹王廟。
九龍曲柄華蓋下,正元帝頭戴十二旒冕,冠頂東珠大如雞卵,垂旒玉珠一百四十四顆,每顆刻微型《禹貢》經文。袞服十二章紋用孔雀羽線繡製,山紋以藍寶為峰,龍紋龍睛點赤珊瑚,行走間星辰紋竟似隨光流轉。
諸王公侯伯著丹朱蟒袍緊隨其後,腰間玉帶扣鑄成鎮水獸首,獠牙銜著象征爵位的明珠,其次便是朝中三品以上文武要員,均著禮服一步一拜,隨正元帝拾階而上。
廟前九階白玉磴,每階立一對青銅獬豸,獸口含夜光璧照明。八百儀仗執戟郎分列神道兩側,戟頭綴五色纓穗,柄身纏繞《河渠誌》金箔。
當三牲玉雕被抬上祭壇時,三十六名巫祝祭司、三十六名得道高真、三十六名弘法高僧一齊搖動雉尾幡,幡麵銀線繡著《禹王治水圖》,幡鈴響處,機關應聲而動,光霧四散湧動,整座祭壇籠罩在虹光水霧之中。
午時,祀典達至頂峰。
太常寺為祭典特設的從三品「太祝官」捧出禹王劍,劍格鑲嵌的玄圭幽幽泛藍。三千特設司士卒齊敲盾牌,聲浪驚起山中白鷳,在空中飛舞盤旋,煞是優美。
禮樂聲中,七十二名舞姬著鮫綃水袖裙躍上祭台,其下更有三百六十名美姿少女,裙擺銀線繡的旋龜紋隨舞姿流轉,竟似活物在浪中翻騰。
那太祝官於此時下到祭台中央,於舞步之中騰挪,右手儘力地揮舞長劍,左手則拖動耒耜,準繩圍繞身周,每每一番動作,便有舞女翩翩退下,象征治水之功時時存進。
不多時,全員散去,「正元帝」親自手捧帛書宣讀儀文,再執圭行禮,汴河上遊陸續漂來千盞蓮花燈,每盞燈芯裹著寫有治水策的金箔——此乃工部耗時三月所製,燈盞觸及祭壇前青銅獬豸時,機關牽動獬豸角噴出鬆香粉,遇火化作漫天金霞。
河風忽轉,羅徵禦賜蟒袍上的江崖海水紋被吹得獵獵作響。他躬身遞上犀角杯,杯中酒液混著碾碎的夜光璧粉,第一杯拋灑至空中,第二杯酹至地麵,當第三杯由皇帝仰首飲儘時,冠冕玉珠掃過杯沿,在杯身刻下細如發絲的裂痕——這細微的碎裂聲,淹沒在了震耳欲聾的“萬歲”聲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酉時初,行宮夜宴笙歌徹天。
五百盞琉璃宮燈將禹王台照成白晝,嶺南進貢的荔枝在冰鑒中堆成赤霞,太祖先帝喜愛這荔枝,卻常常憂心勞煩民力,因而僅重大節日宣嶺南進貢。
而今皇帝陛下繼承了這愛好,改成了掛果季節三日一貢,由嶺南到永安的運送車隊絡繹不絕,常有人馬累斃之事。但皇帝的歡心不是假的,原任「廣東巡撫」周民倚切切實實升任「工部尚書令」,引得滿朝豔羨。
教坊司新排的《九韶》舞正到妙處,舞姬腰間的金鈴忽被劍氣削落——原是先帝義子「卓翼侯、九門撫鎮大將軍」黃憐兒酒酣興起,抽劍與胡旋女共舞。劍鋒挑開美人石榴裙時,席間爆出陣陣喝彩,酒液順著金磚縫隙流進暗渠,香氣在周遭久久不散。
皇三子黃暺隻四歲餘,扯著「禦史大夫」的禮服領子要將他當馬騎,老臣的梁冠歪斜著仍不忘諫言:“陛下,西南…”話音未落便被「明貴妃」佟氏用葡萄堵了嘴,提醒其不可掃興。
絲竹聲裡,「戶部右侍郎」丘炑正與「欽天監監副」李源耳語:“今日祭器熔了足有三千兩黃金…”
千裡外的永安城卻月色冷寂。
監國皇長子黃昭年方九歲,倚著「教導博士」傅懷瑾諄諄教誨,已然知曉人心變化、世事艱難,此刻端坐文華殿,冠冕厚重,壓得他脖頸生疼,一直搖頭晃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