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堂官房。
窗外正月的寒風卷著零星雪沫,拍打著緊閉的窗欞,發出簌簌的輕響。
屋內炭盆燒得正旺,卻驅不散那股彌漫在「吏部左侍郎」盧文煥心頭的寒意。
他垂手侍立,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惶恐,向端坐在太師椅上的「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令」苟致禮稟報:
“大人,戶部林道煌林大人前日請辭了……因是陛下當時在溫泉宮的暗示,王公公、曹公公那邊也都證實了確有其事,所以吏部這邊,實在不敢挽留,您看…這後續該如何處置?是否…是否該向太子殿下陳說,請殿下定奪?”
苟致禮聞言,擱下手中那杯早已涼透的茶,布滿皺紋的臉上露出一絲近乎譏誚的苦笑,他抬眼看向這位還算勤勉卻稍顯迂直的副堂,緩緩搖頭:
“蔚然啊蔚然,你呀……還是這般實心眼兒。”
他枯瘦的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向太子殿下陳說?殿下才多大年紀?楊少傅日日入宮講讀,費儘心思,也不過是竭力護持著殿下不受那些閹豎的醃臢氣侵染,讓殿下能明些事理,曉得忠奸善惡之彆罷了。指望殿下此刻就能乾綱獨斷,處置這等關乎國帑命脈的部堂更迭?癡人說夢啊。”
他長歎一聲,渾濁的老眼望向窗外鉛灰色的天空,仿佛穿透了宮牆,看到了溫泉宮養心殿深處那尊不能言、不能動的“泥胎木偶”,以及在他身邊日益囂張跋扈的身影。
“羅徵那廝,死在前線,屍骨無存,朝廷裝聾作啞也就罷了。可你瞧瞧,新上來的這位‘王公公’,行事比羅徵更無忌憚!
陛下…陛下已然如此了,可那一道道聖旨,一份份口諭,倒像不要錢似的從內廷往外發,件件都透著股邪乎勁兒!
這戶部堂官的位置空了,你以為他們會放過?林道煌……唉,林老尚書也是心寒了,被逼到牆角,索性就坡下驢。這朝廷,正是用人之際,可忠直之士,卻一個個被逼得心灰意冷,抽身而去……”
苟致禮的聲音低沉下去,帶著濃重的疲憊與無奈。
他沉默片刻,才重新振作精神,眼中閃過一絲屬於老官僚的精明:
“此事,吏部按章程辦,林大人請辭的文書照例存檔,該走的流程走完。至於繼任者……”他頓了頓,語氣斬釘截鐵,
“絕不能由著內廷指手畫腳!戶部掌天下錢糧,再落入閹黨之手,這朝廷就真的沒救了!你且去安排,知會幾位殿閣大人們,尤其是周、雲、楊、趙幾位,就說明日……不,後日吧,後日巳時,老夫在文華殿西閣設個小茶會,請他們務必撥冗一聚,共商此事。”
盧文煥連忙躬身領命:“下官明白,這就去辦。”
……
文華殿,西閣。
甲申日巳時,閣內炭火融融,茶香嫋嫋。
五位身著常服、卻難掩位高權重氣息的老者圍坐一堂,氣氛凝重。
主位上是召集者「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令」苟致禮。
他左手邊依次是「文成閣大學士、刑部尚書令」周士良,「文定閣協辦大學士、兵部尚書令」雲燾,「文華殿協辦大學士、太子少傅、都察院正卿」楊漣,末位是「文淵閣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令」趙仕吉,先前兩位大學士因病告老,因而楊漣和趙仕吉前後加協辦大學士職銜,補了空缺。
“諸位,”苟致禮清了清嗓子,打破了沉默,“今日冒昧請諸位前來,所為何事,想必大家心中已有計較。
林道煌致仕,戶部懸空,此乃關乎國本之要缺,絕不可久懸,更不能落入宵小之手。
值此多事之秋,錢糧即是命脈,這戶部堂官的人選,須得慎之又慎。不知諸位心中可有合適人選?儘可暢所欲言。”
短暫的沉默後,周士良見眾人皆是不太願啟腔,索性率先開口,聲音沉穩:
“林大人去職,確是朝廷一大損失。「戶部左侍郎」竇健生此人,老夫倒有些印象。
他早年外放「湖南巡撫」時,正值吳逆初起,地方動蕩。他在任上,於兵荒馬亂之中,尚能將一省財稅督理得條理分明,解送中樞的份額雖因戰事有所削減,卻從未短缺,賬目也清晰可查。
後來湖南淪陷,他輾轉回朝,在「戶部左侍郎」任上,一直兢兢業業,埋頭做事,不爭不搶,頗有實乾之風。
如今戶部這副爛攤子,或許正需要這等沉得下心、耐得住煩、又通曉地方實務的老成之人來梳理。”他看向苟致禮,“苟大人以為如何?”
苟致禮捋著胡須,沉吟道:“竇健生……能力是有的,品性也尚可。隻是……”他微微搖頭,
“戶部如今之困境,非比尋常。南方稅源斷絕,邊鎮截留自肥,中原災荒不斷,朝廷又濫發紙鈔、劣幣充斥,早已是千瘡百孔,債台高築。
竇侍郎在地方或許是把好手,但麵對這積重難返、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朝堂亂局,尤其還要頂住內廷那位的壓力……老夫擔心,他魄力稍顯不足,手腕也未必夠硬。”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雲燾聞言,甕聲甕氣地接了一句:“戶部的事,說到底就是錢糧二字。能管好地方的錢袋子,未必管不好朝廷的。
不過,苟大人顧慮的也有理,如今這局麵,光會算賬盤庫恐怕不行,還得有膽氣跟各方周旋,尤其是……”
他朝內廷方向努了努嘴,未儘之意不言而喻。他本就不太願多摻和這類非軍務的議事,說完便又端起茶杯,不再多言。
趙仕吉放下茶盞,慢悠悠地道:“「戶部尚書令」,按本朝及前朝慣例,多由政績卓著之地方督撫或藩台擢升。蓋因其久在地方,深諳民生疾苦,通曉稅賦征收、錢糧轉運之關竅,更兼曆練出統禦一方、調和鼎鼐之能。
如今朝廷艱難,選一個能在地方上真正把一省之地操持得明明白白,於災荒戰亂中尚能維持局麵、保障供給的乾才,或比在部堂內循資升遷者更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