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機抬眼,將他們三個從上到下,打量了一遍,開口問道:
“不知你三人的業師、座主,都是誰?”
吳天策拱手道:“回老先生,我三人未中舉前,為府學生員,泉州府學教授謝薦,乃是我等業師。至於我等的座主,則是左春坊左中允,張以誠總裁。”
明清時代,稱直接傳授學業之人為業師,稱科舉考試時的主考官為座主。
“張以誠啊,老夫知道他。”
李廷機笑著道:“他是辛醜年殿試的狀元,素有賢名,你們幾位能被他錄取,想來都是有真才實學的。”
“不敢當,不敢當……”
三人聞言,連忙故作謙虛。
李廷機繼續問道:“三位都治什麼本經呢?”
明代科舉,要求考生從五經中選擇一本,專門研究,稱之為“本經”,考鄉試時,經義題目有四道,其中兩道都跟本經有關。
“晚生治的是《詩》”,“晚生治的是《禮》。”
吳天策、鄭毓麒二人,相繼拱手道。
程光陽最後一個開口,緩緩道:“晚生治的是《易》。”
“哦,你的本經也是《易》?”
李廷機聞言,不由得心念一動,因為他當年考科舉時,也是將《周易》作為自己的本經。
思忖片刻,當即考問起了程光陽:“貞,丈人吉,無咎。作何解?”
程光陽不假思索道:“師,眾也。貞,正也。丈人謂嚴莊尊重之人,言為師之正,唯得嚴莊丈人監臨主領,乃得‘吉無咎’。”
“嗯,那‘貞’、‘正’,又當何解?”李廷機沉默片刻,繼續追問。
程光陽道:“貞即正也,欲見齊眾必須以正。正者,所以禦天下軍民之道也。程子曰:師之道,以正為本,眾心服從而歸正,王道止於是也。即此之謂。”
李廷機詢問的是《周易》裡“師卦”的卦辭,而程光陽作出的解釋,主要來源於唐朝孔穎達的《周易正義》,以及北宋程頤的《周易程氏傳》。
聽罷程光陽的回答,李廷機忍不住拊掌稱讚道:
“好,好。”
吳天策、鄭毓麒,不治易經,聽得麵麵相覷、一頭霧水。
陳豐頊雖然治易經,不過他年紀尚輕,並未鑽研透徹,所以也聽得似懂非懂。
李廷機滿臉欣賞地望著程光陽,笑著道:“小友既姓程,溯源而上,隻怕也是伊洛舊家,無怪能精通二程之說。”
二程,即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
聽到李廷機不但稱呼自己為小友,還誇自己精通二程學術,程光陽未免有幾分受寵若驚。
不過好歹靈魂來自後世,他心中對這些古人,天然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當即拱了拱手,搖頭道:
“老先生謬讚了,伊洛二程,道承孔孟、學究天理,晚生不過景行行止,怎擔得起‘精通’二字。”
“嘖,如此年紀,能有這般心性,難得,難得……”
見程光陽表現得既謙遜守禮,又不失風度,李廷機忍不住再三訝歎,心裡對他已經不是一般的欣賞了。
躲在屏風後的陳阮芷,此刻也在悄悄打量程光陽。
發現程光陽儀容清俊,談吐文雅,還如此得外公稱讚,心中頓時對他產生了好感。
“不知這位程公子,有家室了沒有呢?”
陳阮芷心中暗暗猜想。
好巧不巧,堂內的李廷機,正好替她問出了這個問題。
“程小友雛鳳清聲、瓊林玉樹,想必早有婚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