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上旬,熊廷弼準備妥當,出京抵達山海關,接著趕往廣寧前線,著手布置防務。
在此期間,吏部和兵部的許多東林黨大臣,多次向天啟帝上疏,請求讓山東布政使司右參議王化貞,出任廣寧巡撫,以達到製衡熊廷弼的效果。
還說這都是為了朝廷和皇帝考慮。
不過天啟帝在程光陽的勸說下,決定不讓任何有東林背景的人參與遼東戰事,果斷拒絕了吏部和兵部的要求,直接讓熊廷弼兼任廣寧巡撫之職。
這樣事權統一,就沒人能掣肘對方發揮了。
不過如此一來,熊廷弼又是經略,又是巡撫,既要直接負責前線士兵防守諸事,還得統籌後方各種物資調度,壓力著實不輕。
在程光陽的建議下,天啟帝於是將山西道監察禦史江秉謙,改任為遼東巡按禦史,命對方前往廣寧,幫助熊廷弼協理軍務。
江秉謙是熊廷弼的鐵杆擁護者,曆史上熊廷弼被各路言官彈劾時,江秉謙曾多次替對方上疏辯駁。
文官方麵,有這兩人在廣寧共同坐鎮,問題應該不大。
不過光有文官坐鎮,自然不行,畢竟真正打起仗來,還得靠武將和普通士兵出力。
上回沈陽和遼陽陷落,明朝方麵的損失,可謂非常慘重,甚至比薩爾滸之戰還嚴重——無數城池陷落,數萬士兵戰死,這些還是次要的。
很多有軍事經驗,既能練兵又會打仗的將領,比如沈策、秦邦屏、戚金這些人,通通戰死。
對明朝君臣而言,這才是真正致命的打擊。
畢竟城池丟了,還能再打回來,普通士兵死了,還能再招募訓練,唯獨中低層有能力的將領,這些人可不是短期就能批量複製的,死一個少一個。
好在目前的大明,整體國力尚在,還有一定機會自救。
天啟帝在廣泛聽取各方建議後,最終從江浙、山東、宣府、大同、陝西等地,給熊廷弼調集了兩萬五千精兵。
加上之前從沈陽和遼陽敗退回來的潰兵,很快廣寧一帶駐紮的明軍,便達到了九萬人。
比原來的曆史上,還多出兩萬。
與此同時,祁秉忠、馬世龍、羅一貫、祖大壽、趙率教、劉渠、柴國柱等一大批有經驗的將領,也從四麵八方,被天啟帝一一調往廣寧,聽從熊廷弼節製。
如此一番操作下來,遼西方麵的局勢,算是暫時穩住了。
隻是朝堂外的局勢趨於穩定,朝堂內卻又是一種局麵。
…
“一派胡言,這些大臣,莫非都當朕是三歲小孩嗎?!”
由於方從哲選擇辭職離任,葉向高二度入主內閣,上次吃了大虧的東林黨人,瞬間便有了底氣,開始頻繁向天啟帝上疏。
上疏的主要內容有二。
一是要求奉聖夫人客印月,立刻搬離皇宮。
二是舊事重提,誣陷興明社結黨,希望皇帝效仿先帝,查封興明社在京師中的種種產業。
天啟帝對這兩件事態度一致,全都置之不理。
奉聖夫人客印月,天啟帝向來奉對方為母,自然是舍不得讓她離開。
至於興明社的存在,天啟帝其實一清二楚,甚至他還親自提拔過不少興明社出身的官員。
東林黨人攻擊興明社結黨,在小皇帝看來,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萬曆時代,東林黨不知多少次被齊楚浙三黨攻擊為結黨,這幫人如今是怎麼好意思的,竟然反過來說彆人結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