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二年正月。
在吏部尚書張問達、都察院左都禦史趙南星的主持下,大明數年一度的京察大計,正式開始。
程光陽作為正四品官員,按例不需要參加堂審,隻需要給皇帝上一份“自陳疏”,主動反省自己這些年的過失即可。
不過興明社的其他社員,品級大多在正五品以下,所以全都得前往吏部衙門,參與堂審。
先前葉向高請程光陽營救楊漣、左光鬥等人時,曾向程光陽許諾過,這次京察大計,東林黨人不會故意針對興明社。
葉向高對這個的承諾非常重視,再三囑咐張問達和趙南星,讓二人給興明社成員留下的評語,儘量往好了寫,不要讓這些人在考核中被黜落。
對於此事,張問達和趙南星其實非常抗拒,但是葉向高的話,他們又不能不聽。
二人於是私下請來汪文言,想讓這位東林智囊,出個主意,看看能不能既不違背葉向高的指示,又能給興明社的人穿小鞋、上眼藥。
“涇陽公、高邑公,在下倒是有個辦法。”
汪文言摸著下巴的山羊胡,眼睛滴溜溜地打轉,思索片刻,低聲說道:
“葉相國先前雖說答應過程光陽,不會黜落他們興明社的人,可葉相國從沒說過,不會把興明社的人調出京師。”
“你的意思是……”
張問達和趙南星能身居高位,自然也不是愚昧之人,很快便明白了汪文言話中之意。
“沒錯,在下的意思,兩位先生可以用升官的名義,將興明社的那些骨乾社員,悉數調出京城,讓他們到地方上任職。”
汪文言得意洋洋道:“如此一來,興明社在京師就沒人了,隻憑那程光陽自己一個人,他又能興得起什麼風浪?”
經過上回查封一事,興明社如今尚有三百多名正式社員,其中委員會社員隻剩三十幾人。這三十幾人,基本都和程光陽一起蹲過詔獄,所謂興明社骨乾,指的就是他們。
汪文言的計劃很簡單,就是利用張問達和趙南星手中的職權,將興明社的這批成員,明升暗降,大量調出京城,以削弱興明社在京城中的實力。
“好主意,好主意!”
聽罷汪文言的計劃,張問達、趙南星二人,思忖片刻,忍不住連聲稱讚。
…
京城內,因為京察大計的進行,整個官場厝火積薪、暗流湧動。
與此同時,距離京城上百裡的遼東,同樣也是一副風雨欲來的景象。
“經略,近來有許多‘夜不收’傳來消息,奴酋最近正在集結兵馬,犒軍誓師,恐怕用不了多久,就要出兵了。”
廣寧城經略衙門,遼東巡按禦史江秉謙,帶著幾個隨從官員來到上司熊廷弼麵前,憂心忡忡地稟報道。
熊廷弼聞言,皺眉道:“消息來源可靠嗎?”
“應該不假,西邊蒙古的宰賽,前幾天也派人給咱們送信,說奴酋有可能向廣寧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