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愚就是那位寫《酌中誌》的太監,此人曆史上曾在司禮監任職,被視為魏忠賢同黨,魏忠賢倒台後,被崇禎帝長期關押在鳳陽,最後不知所蹤。
不過在這個時空,對方卻並非閹黨的一份子,而是陰差陽錯被分配到了尚寶監。
劉若愚雖是一個太監,但入宮前也曾讀過幾年書,心裡對大是大非之事,比一般的太監更加看重。
聽罷高永壽的話,劉若愚沒有任何遲疑,立刻親自替對方取來裝有三方玉璽的印盒,隨後轉頭對尚寶監的其他小太監道:
“司禮監的人若是問起,你們就說沒有人來過,誰若是敢亂嚼舌根,休怪咱家對他不客氣。”
“是,是……”
小太監們聞言,哪裡敢多說什麼。
高永壽接過印盒,檢查了一遍裡麵的玉璽,滿臉感激地望著劉若愚道:
“劉公公,你今日的功勞,我一定轉告陛下。”
劉若愚歎了口氣道:“帝躬不豫,國家多事。咱家這麼做,也是希望大明的江山社稷,不要出什麼亂子。”
高永壽點了點頭,不再猶豫,當即離開了尚寶監。
為了不引起懷疑,他沒有立刻返回乾清宮,而是順道去了一趟太醫院,請了幾名太醫,隨自己一道返回。
“太好了,永壽,你果然對朕忠心耿耿。”
乾清宮內殿禦榻,天啟帝在皇後張嫣的攙扶下,艱難地直起身子,望著麵前的三方玉璽,原本沉鬱的心情,總算稍覺欣慰。
深深吸了口氣,天啟帝命人取來文房四寶,想要親自動筆書寫聖旨,可惜才寫了幾個字,就沒有力氣了。
無奈之下,隻得轉頭對皇後道:
“梓童,朕口述幾道旨意,你替朕代筆……”
“是。”
看著自己身為皇帝的丈夫,已經虛弱到如此地步,張嫣預感到對方可能真的時日無多了,頓時鼻頭一酸,淚如雨下。
旁邊的範貴妃,以及其他幾名太監,同樣感到心酸不已,紛紛小聲啜泣起來。
張嫣作為國子監生之女,知書達禮、精通文墨。在天啟帝的口授下,很快她便寫好了三道聖旨,讓人蓋上了對應的印文。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以衝齡踐祚,纘承大統。功渺德薄,常懷履冰之懼;業艱任重,每存禦宇之憂。幸賴忠良戮力,將士同心,遼東舊疆克複,庶幾無負祖宗遺烈……”
“然天命靡常,壽元有數。邇來沉屙日篤,恐將不豫。維念社稷之托不可虛懸,繼嗣之統必期永固。今有皇子養於宮外,皇後孕在椒房。若皇後果誕元良,即承大統;倘非麟趾,則以宮外皇子入祧。著禮部具儀,群臣輔弼,昭告天地宗廟。欽此。”
望著皇後起草完畢的聖旨,天啟帝口中低聲念了幾遍,滿意地點了點頭。
一旁的範貴妃卻是臉色微變。
現在這種情況,皇帝眼看著是好不起來了,而皇後懷孕也有好幾個月,最多再過五六個月就會生產。
天啟帝這封聖旨的意思,倘若皇後將來生的是兒子,那麼皇帝之位就由對方的兒子來繼承,如果不是,才能輪得到範貴妃自己的兒子。
“不行,一定要找機會說服興明社的程太師,讓他支持本宮的皇兒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