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廳的門窗還帶著炮擊留下的裂痕,寒風從縫隙裡鑽進來,卻吹不散廳內緊繃而專注的氣氛。戰後第一次軍政會議在此召開,參會的二十餘人圍坐在臨時拚湊的木桌旁,大多帶著傷——有人胳膊吊在胸前,有人額角纏著染血的布條,連劉江的左臂也還貼著草藥,但每個人的眼神裡都沒有了之前的疲憊,隻剩一種等待新指令的堅定。
劉江站在木桌主位,目光掃過眾人,聲音沉穩有力:“今天召大家來,一是明確接下來的分工,二是兌現之前的承諾——有功者,無論出身,必賞;有責者,無論資曆,必用。”
他先看向原明軍殘卒的方向,那裡坐著一名三十歲左右的漢子,左臂還裹著厚厚的繃帶,正是在缺口血戰中,跟著趙忠死守、最後背著重傷的趙忠撤下火線的原明軍哨長陳武。“趙大哥重傷昏迷,短期內沒法主持軍務,”劉江的目光落在陳武身上,“陳武,你在缺口血戰中,敢打敢拚,還能護住弟兄後撤,我任命你暫代軍事指揮,負責堡內所有戰鬥人員的調度和防務安排,有沒有問題?”
陳武猛地站起身,動作太急牽扯到傷口,疼得他皺了皺眉,卻依舊挺直腰板,大聲回應:“末將……陳武,謝堡主信任!定不辱命,守住劉家堡!”他原本隻是明軍裡的低級哨長,跟著孫承宗來堡後,從沒想過能擔此重任,此刻聲音裡帶著難掩的激動,眼神卻異常堅定——這不僅是提拔,更是對他戰功的認可,對所有明軍殘卒的認可。
廳內響起一陣低低的讚同聲,原明軍殘卒們臉上露出欣慰的神色,流民出身的壯丁們也沒有異議——陳武在缺口的表現,所有人都看在眼裡,沒人不服。
緊接著,劉江開始提拔新的小隊頭目。他先點了原劉家軍家丁周虎的名字:“周虎,你在搶修缺口時,帶頭跳進碎石堆,還救了兩名被磚石砸傷的弟兄,任命你為第一小隊頭目,負責東牆防務,帶十個人,日夜巡查,加固缺口。”
周虎激動地站起身,黝黑的臉上漲得通紅:“謝堡主!俺一定看好東牆,絕不讓韃子再從這進來!”
隨後,劉江又點了兩名出身流民的壯丁——李根和王石。李根是之前跟著陳三夜襲、最後活著回來的幸存者之一,在缺口血戰中用斷槍捅倒了三名清軍;王石則是在搬運滾木時,被流矢擦傷腿,卻依舊堅持把滾木送到前線的壯丁。“李根,你帶第二小隊,負責西牆和北牆的巡邏;王石,你帶第三小隊,專門負責訓練新補充的壯丁,教他們基本的持槍和躲避火炮的技巧。”
李根和王石都是第一次被委以重任,激動得有些語無倫次,隻一個勁地說“謝謝堡主”“一定好好乾”。之前有人還擔心流民出身會被輕視,此刻見劉江真的“不拘一格”,連最底層的壯丁都能憑戰功當小頭頭,廳內的氣氛瞬間熱絡起來,每個人都攥緊了拳頭,覺得跟著劉江乾,有奔頭。
最後是明確分工。劉江看向工匠王鐵山:“王師傅,你負責防務修繕,東牆的缺口要儘快用磚石加固,還要在堡內加築幾道街壘,萬一韃子再打進來,咱們有地方可守。需要什麼材料,跟老周說,優先調配。”
王鐵山立刻點頭:“堡主放心,我帶工匠們日夜趕工,爭取十天內把東牆補好,街壘也會按您之前畫的圖紙修。”
“老周,”劉江又看向負責後勤的老周,“你管內部治安和物資。糧食要按人頭定量分配,不能浪費;草藥和布條不夠,你再跟出去探查的獵戶對接,讓他們多留意能入藥的野菜和野果;另外,堡內的秩序要管好,不能讓有人趁亂鬨事。”
老周拄著拐杖站起身:“沒問題,堡主,我會記好每一筆賬,管好每一粒糧,絕不讓大家餓肚子,也不讓壞人作亂。”
分工安排完,一名流民出身的壯丁猶豫著舉手:“堡主,咱們新補充的壯丁大多沒打過仗,訓練能來得及嗎?萬一韃子很快回來……”
劉江看向陳武,陳武立刻接話:“放心,我會把之前在明軍裡學的基礎訓練教給大家,先練持槍刺擊和躲避火炮的動作,再搞幾次模擬防守,爭取半個月內讓新壯丁能上戰場。”
劉江補充道:“而且咱們派出去的獵戶,已經在探查多隆的動向和附近的物資,隻要能找到糧食和草藥,咱們就有時間準備。最重要的是,從今天起,軍功製一直算數——不管你是家丁、流民還是明軍,隻要立了功,就有提拔、有獎勵,誰也不例外。”
這句話像一顆定心丸,徹底穩住了所有人的心。廳內的氣氛從最初的緊繃,變成了充滿乾勁的熱烈,有人已經開始小聲討論接下來的工作,有人則在盤算著怎麼在訓練和防務中立功。
會議結束後,眾人紛紛起身離開,腳步比來時輕快了許多——陳武立刻去巡查各牆的防務,周虎帶著人去東牆加固缺口,王鐵山召集工匠們商量修繕計劃,老周則拿著賬本去清點剩餘的物資。議事廳裡很快隻剩下劉江,他看著窗外忙碌起來的堡內景象,輕輕舒了口氣。
趙忠重傷帶來的指揮空缺被補上了,出身不同的人因軍功得到提拔,職責分工也明確了——這座經曆過血戰的堡壘,沒有因為傷亡而停滯,反而在權力重組中,湧現出了新的力量。劉江知道,這隻是開始,接下來還有更多的困難等著他們,但隻要指揮體係能有效運轉,隻要每個人都有乾勁,劉家堡就有活下去的希望,就有對抗清軍的底氣。
寒風依舊吹著,但議事廳內,卻仿佛有一股新生的暖意,悄悄蔓延開來——那是權力重組後形成的秩序,是新生力量帶來的希望,更是劉家堡在絕境中,重新站起來的底氣。
喜歡明末鐵院請大家收藏:()明末鐵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