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的好,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家大業大,富則多事。
雖說楊正現在隻是手底下管著幾千人,坐擁三鎮的大帥,算不上多麼強大的諸侯。
這才幾天時間,可能族親們都沒反應過來身份轉變,就突然被楊正安排人盯著管著,多少會有點不近人情。
可要想享受身份帶來的好處,就得做好思想準備,接受人家的要求。
不然,還是趁早放棄這個機會。
話說回來,楊正此時要嚴管族親,也是為了提前去除一些意誌不堅定、自私自利之人。
防患於未然,給這些人提個醒,省得以後有人放飛自我,弄得楊正還要顧前顧後,不能大義凜然舉刀。
現在時間還早,天都沒黑,待在家裡的楊正實在是坐不住了,無奈之下帶著老爺子三人走出家門逛逛。
走著走著,就來到隔壁不遠處,一座三進大宅院。
大院門口上,掛著護民軍學堂三個大字。
一行人互相對視幾眼後,笑了笑走了進去。
走進院內,可以聽到朗朗讀書聲,若是仔細聽,還可以聽到是在默背九九乘法表。
這座宅院,大大小小二十多間房屋都坐滿了人,小到五六歲,大到二三十歲。
這些學生,有從各縣招募的文人,也有護民軍戰士們家屬。
而教書先生,則是楊正教導多年,懂改良版數理化生地知識的弟弟楊雨、堂弟楊文,表弟高雲風等六人擔任。
雖說這六位教書先生年紀都不大,才十幾歲,學問水平也隻相當於楊正前世初中生。
可放在如今十八世紀初,論對自然科學知識領悟,放眼世界,六人絕對可以排進百名。
這差,也隻是差在了缺少實踐經驗。
但對於此時創業初期,也夠了,夠培養一批批擁有數理化生地知識的新青年。
以此為基礎,培養出成千上萬名科學創新型文人,理工科學家,科學巨匠,技術工人等,帶領華夏走向工業革命。
二十多間教室,授課分成了兩個批次。
從來沒有讀過書,要經過啟蒙教育的為一批,分為小班、中班,共二十五個班。
已經讀書多年的文人,但需要進一步學習算術的為一批,就讀於高班。
這個高班學生,則是需要經過楊正的再教育,然後會授予工作。
開設這所學堂,校長的位置,楊正自然是辛苦點擔任了。
此時,作為校長來到學堂,少不了要考查一番學生功課。
楊正整理下著裝,走進目前唯一一個高班教室。
“諸位同學,下午好。”
“起立!”隨著班長高喊一聲,高班其他十名同學連忙起身,“校長好!”
“都不用拘謹,都坐下坐下。”
“謝校長。”
待眾人坐下,楊正清了清嗓子,一臉微笑看著眾人:“咱們高班成立也有兩天了,最近本校長有點忙,也沒給你們上過課,說實話有些對不住。
今日過來,也是跟大家聊聊,這兩天有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舉手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