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讓徐長風好好誇一誇,自然不是要好好誇高成。
而是要把賣出去的點火式手炮和地雷,做下包裝宣傳,好好誇一誇,忽悠高成多用礦產材料換。
而這又話說回來了,既然要用以物換物的方式做軍火生意,為何不直接把燧發摩擦式手炮、地雷賣出去。
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拉開武器技術代差。
哪怕高成讓工匠仿製出點火式手炮、地雷,楊正手裡還有更好的武器。
況且,高成想讓工匠仿製,也不見得那麼容易研究出來。
點火方法可能會簡單,使用專門的撚子,也可以說是火繩。
手炮外表刻上凹槽,這個也簡單,對鐵匠來說不算啥。
但實際上,真正的難點在於手炮、地雷內部所裝的火藥,這東西才是真正的技術難點。
它可不是說,用一硝二硫三木炭這樣的配比下就行的。
也不是說,把這三樣的粉末狀,加上水,或者尿液、酒精、雞蛋清,調製成黏糊狀,然後曬乾篩分那麼簡單。
這真正難的地方,是根據手炮、地雷的形狀大小,把硝、硫、木炭三者搭配好,發揮出更大的威力。
雖說都知道這三者配比,最好的是硝七成五、硫磺一成五,木炭一成。
可實際上,真正使用起來,對於不同的火器要發揮的威力不同,這配比就會相應改變。
就比如說,木炭稍微多一點,這製成的火藥就會很平穩的燃燒。
若是硫多了,威力會大,就會變的很難控製。
而硝變多了,就會增加燃燒速度。
所以,若隻是想一想簡單搭配下三者,雖說也能發揮不小的威力,但不一定就能適合用在火器上。
就好比火槍發射藥、火炮發射藥,都是有專門的火藥配方。
一旦沒配好,不能使用都是輕的,炸傷人就危險了。
當初楊正和盧大鐵幾人研究這火藥配方時,那是躲在土坑裡,研究測試了不知多少遍,才找到一個比較好的配比。
而這配比,也隻是滿足現在的使用。
隨著日後手裡的燧發線膛槍、手炮、地雷不斷改進,火藥配比也得跟著變化。
所以,哪怕高成想讓手底下工匠仿製,若是沒有懂點初高中化學的人在,或者說自學成才的天才工匠在。
想短時間仿製出來一模一樣威力的手炮、地雷,那難的不是一點半點。
就算真的仿製出來了,那時候楊正手裡的火器說不定都改進了好幾次,所生產的火器數量也不知道有多少了。
而且說不準,高成和手底下一幫人,也學會造不如換這個道理了。
當然,這也正是楊正想看到的,讓彆人先幫自己培養挖礦冶煉工人,依賴自己生產的火器。
說來也巧,高成擔心手裡火力不足的問題,白蓮教分支收元教的人,也擔心火力的問題。
這王世林、徐長風前腳剛走,收元教郜從化再次來商量買軍火的事。
對於收元教,楊正一視同仁,要做生意可以,通通用礦產材料來換。
看到能換,收元教的人那是激動的不得了。
畢竟他們可不像高成那樣,大力發展地盤,怎會有多少成體係的火器作坊。
所以,對於他們來說,造還真不如換來的實在。
反正把搶來的礦產材料,運到汝陽縣交易就好。
對於他們的選擇,楊正那自然是鼓掌支持了。
有著高成和收元教的支持,護民軍兵工廠可就忙的不得了。
弄得楊正,手上一有空就往兵工廠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