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載磨鋒十策彰,漢家氣象換新章。
醫施瘴地生民賴,路貫崇山驛騎忙。
邊屯粟積烽煙固,苑馬蕃滋甲胄揚。
更秉初心礪長劍,待驅魏騎複中原。
七、醫道廣布,瘴癘初平:懸壺濟世安黎元
數字為證:太醫院令董奉奏報,九年間,編訂刊印《蜀中驗方集》、《南中瘴氣避治要略》、《行軍金瘡急救方》等醫書十萬冊,分發各州郡及邊軍。在成都、漢中、江州、南中味縣今雲南曲靖)設立四大“惠民藥局”,平價或免費施藥。培訓並派駐各郡縣之“官醫”六百五十名,醫徒一千二百名。針對南中瘴癘,研製“避瘴散”、“祛瘟湯”有效驗方,配發戍邊軍民,南中戍卒及移民因病死亡率較礪鋒初年下降七成!
實例為憑:南中建寧郡今雲南曲靖),濕熱蒸騰。新設的“南中惠民藥局”內,藥香彌漫。太醫丞吳普華佗弟子,被征辟入蜀)正帶著幾名當地招募的醫徒,為排隊的軍民診脈。一患瘴熱數日、奄奄一息的軍士,灌服了“祛瘟湯”後,當夜高熱漸退。三日後,竟能下地行走。他掙紮著跪在吳普麵前:“謝神醫救命之恩!”吳普扶起他:“此乃陛下聖恩,朝廷之力,非我一人之功。要謝,當謝陛下遣我等來此,更謝朝廷遍尋良方,廣布藥材!”藥局外牆上,張貼著圖文並茂的《避瘴要訣》,識字的軍士正大聲念給不識字的百姓聽。
變化可視:益州郡縣,官醫坐堂問診漸成常態。昔日百姓患病,“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著見閻王”的慘狀大為減少。南中濕熱之地,因瘴癘而十室九空的村落重現人煙。軍中因傷病減員銳減,士氣大振。
民眾回聲:越嶲郡今四川西昌)一山寨頭人,帶著族人跋涉百裡,將一塊刻有“漢家神醫,澤被山野”的木匾送到郡衙,懇請轉呈朝廷。頭人用生硬的漢話說:“以前,寨子裡的人病了,隻能求山鬼。十個病,九個死。現在,官家派了神醫,送了神藥指避瘴散),救了我們很多人的命!山鬼不如漢家皇帝好!”樸素的言語,道儘了南中百姓的感恩。
八、路橋通達,關隘雄峙:天塹變通途
數字為證:工部將作司核驗:九年間,重修、擴寬、取直褒斜道、金牛道、米倉道、陰平道等主乾棧道一千二百裡!新建、加固各類橋梁石拱橋、鐵索橋)八十七座!於劍閣、葭萌關、陽平關、江油關等要害處,增築棱堡、箭樓、甕城三百四十五座!開鑿穿山隧道以火燒水激法)三處,總長五裡餘。耗費工料、錢糧難以計數,征發民夫、軍卒、匠作累計兩百七十萬人次。
實例為憑:劍門關。昔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絕險之地,如今更顯雄渾。關城在原有基礎上,向兩側絕壁延伸,增築了數座懸空而出的“鷹翅堡”,堡上架設著威力巨大的新式三弓床弩。關前狹窄的古棧道,已被拓寬一倍,並鑿入山壁形成半隧道式廊道,可容四馬並行,頂部設有落石孔、注油槽等防禦設施。主持此項工程的將作大匠馬鈞改進龍骨水車者),指著腳下深穀和堅固的新關城對劉禪派來的巡視官員說:“此關如今,真乃鐵壁銅牆!魏軍縱有百萬,難越此天嶄!棧道拓寬,更利我大軍輜重轉運,出師之速,倍於往昔!”
變化可視:金牛道上,馱馬商隊絡繹不絕。寬闊平整的棧道取代了昔日的崎嶇鳥道,沿途驛站、哨所修葺一新,提供食宿補給與護衛。陰平小道鄧艾滅蜀之路),亦被蜀軍徹底掌控,險要處皆築堡設卡,昔日“奇襲”之徑,已成絕路。漢中至成都的物資轉運時間,縮短近半。
民眾回聲:一常年行走金牛道的商隊護衛首領,站在新拓寬的棧道上,望著腳下深淵和對麵的“鷹翅堡”,對同伴感慨:“以前走這路,腿肚子都轉筋!生怕一陣風連人帶馬刮下去。現在?路寬了,險處加了石欄,走起來踏實多了!沿途還有官兵巡邏,山匪絕跡。這錢糧,朝廷花得值!這是給咱行路人修了一條活命路、發財路!”
九、邊屯實塞,烽燧相望:鑄就金湯之固
數字為證:兵部職方司奏報:九年間,於關中前線、南中北境防吳)、南中西南撫夷)新設大型軍屯據點四十五處!移民實邊含軍屬、罪徒、流民)十八萬戶!開墾軍屯田三百八十萬畝,民屯田二百二十萬畝。沿邊境線新築、重修烽燧、斥候堡六百八十座!配屬精銳戍卒四萬五千人,且耕且戰。邊屯所產糧食,除自給外,年輸內地四百萬石。
實例為憑:隴山南麓,新設之“定西堡”軍屯。時值隆冬,堡牆高聳,垛口後戍卒警惕地了望著北方。堡外,大片平整的梯田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堡內,卻是熱火朝天。軍士們或在匠營內修理兵器、打造農具,或在暖棚內侍弄越冬蔬菜,或在學堂教自家孩童識字。屯長王平非大將王平)指著糧倉中堆積如山的穀米和地窖裡成堆的蘿卜、白菜,自豪地對巡查的薑維說:“將軍!咱定西堡五千軍戶,今年糧食自給有餘,還上交了五萬石軍糧!冬天有暖棚菜,有醃肉,有地火龍取暖,凍不著餓不著!士卒安心,家屬樂業。魏狗敢來?咱堡裡男女老少都能上牆頭砸他幾石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變化可視:南中與東吳交界處的盤江今南盤江)之畔,新建的“鎮南關”扼守要津。關城與後方軍屯連成一體,烽燧沿江而立,晝夜警戒。昔日鞭長莫及、叛亂無常的蠻荒邊陲,如今已牢牢掌控,成為帝國西南屏障與糧倉。邊境線上,漢家旌旗與烽煙相映,一片肅殺安寧景象。
民眾回聲:一移民至隴山邊屯的關中流民,在寫給老家親人的信中說道:“…此地雖苦寒,然有朝廷分田分屋,有軍堡庇護,稅賦極輕。開出的田,頭年免賦,次年始納三成。比在關中給豪強當牛做馬強百倍!兒今已成家,媳婦是屯裡軍戶女,剛添了個大胖小子。爹娘勿念,待邊事稍寧,兒定接二老來此享福!”字裡行間,充滿了對新生活的希望與對朝廷的感激。
十、駿馬如龍,西顧有基:汗血之種已蕃
數字為證:太仆寺奏報:成都西郊皇家養馬場、漢中軍馬場、南中建寧牧場等三大官營養馬基地,九年累計繁育合格戰馬七萬八千匹!其中,蘊含汗血寶馬血統之優等戰馬一萬五千匹!配發給趙雲、魏延、薑維等大將之頂級汗血名駒後代如“踏火”、“烏雲蓋雪”、“玉獅子”等血係),已成功繁衍三代,血統穩定,神駿非凡。除原先規劃的五萬白耳兵、五萬無當飛軍、五萬強弩兵和天子近衛三營計十六萬五千名精銳之外,還有5萬“龍騎營”重甲騎兵、3萬“陌刀營”新組建之精銳,人馬皆披精甲,所用戰馬皆為汗血混血良駒,衝擊力冠絕諸軍。
實例為憑:漢中軍馬場。春日草長鶯飛。數千匹毛色油亮、體型矯健的駿馬在遼闊的草場上奔騰,蹄聲如雷,鬃毛飛揚。場中特意劃出一塊區域,數十匹尤為神駿、體型明顯高大、脖頸修長、四蹄修健的汗血混血馬正在接受調教。西域王子薩魯曼雖已獲封“典馬都尉”,仍親力親為,正指揮牧人測試一匹新近挑選出的黑色種馬的爆發力。此馬如黑色閃電般衝出,瞬間將同組其他馬匹遠遠甩開。薩魯曼滿意地點頭,對陪同視察的衛將軍薑維說:“將軍請看!此馬之速、之力、之耐,已不遜其父‘烏雲蓋雪’當年!假以時日,我大漢鐵騎,必以此等龍駒為足,踏遍中原,馳騁西域!”
變化可視:蜀漢軍中騎兵比例及質量大幅提升。昔日出祁山,騎兵多為輔助、哨探。如今,龍騎營已成攻堅破陣之核心力量。軍中將士皆以能入龍騎營為榮,視汗血戰馬為無價之寶。
民眾回聲:成都街頭,偶有龍騎營軍士騎馬巡街。百姓圍觀,指指點點,嘖嘖稱奇:“瞧那馬!比尋常馬高出一頭!跑起來像陣風!”“聽說是西域天馬的後代!陛下花了大心思養的!”“有這等神駒,配上魏大將軍那樣的猛將,咱蜀漢騎兵,以後定能壓著魏國的虎豹騎打!”
結語:礪鋒九載,碩果盈枝
諸葛亮的聲音已帶上一絲不易察覺的激動,他再次向禦座深深一揖:
“陛下!此十項碩果,乃《礪鋒詔》九年踐諾之答卷!字字浸透血汗,項項凝聚民心!肅貪反蠹,綱紀重振;農桑豐穰,倉廩充盈;甲兵犀利,軍威赫赫;商路通達,貨殖繁盛;文教廣布,蒙養初成;恤孤撫殘,仁政澤民;醫道遠播,瘴癘初平;路橋雄峙,天塹通途;邊屯實塞,烽燧金湯;駿馬如龍,西顧有基!此非臣等之功,實乃陛下聖德感召,勵精圖治;群臣同心,夙夜匪懈;將士用命,血沃疆場;黎庶勤勉,共克時艱!昔日之‘礪鋒’,今已碩果盈枝!”
他緩緩直起身,目光如炬,掃視群臣,聲音陡然拔高,帶著金石之音:
“然,鋒刃之利,貴在持久!碩果之存,需防蠹蟲!吏治澄清,不可懈怠分毫!倉廩豐實,仍須未雨綢繆!甲兵之威,更待實戰淬火!商路之利,必嚴緝私防盜!文教根基,當深植厚培!仁政恤孤,乃國本所係!醫道濟世,宜精益求精!路橋關隘,需勤加維護!邊屯烽燧,時刻警醒!汗血龍駒,當繁衍不息!”
最後,他再次麵向劉禪,一字一句,擲地有聲:
“臣亮,懇請陛下!以九年碩果為階,承先帝之遺誌,順萬民之仰望,持此礪就之鋒刃,開疆拓土,克複中原!更望陛下,居安思危,常礪不懈!使我大漢之劍,永懸貪蠹之頂!使我天府之國,永葆豐饒之基!使我炎漢旌旗,永耀寰宇之巔!臣等,願隨陛下,再礪新鋒,共赴大業!此心昭昭,天日可鑒!”
殿內一片寂靜,唯有諸葛亮的話語餘音繞梁。劉禪緩緩站起,目光掃過殿下激動振奮的群臣,掃過諸葛亮堅毅的麵龐,最終落在那卷承載著帝國九年奮鬥的《礪鋒九載碩果錄》上。他拿起朱筆,在那象征著十項圓滿完成的條目上,重重地畫下十個飽滿的赤紅圓圈,如同十顆沉甸甸的果實。然後,他提筆,在奏疏的末尾,以遒勁的筆力寫下十六字朱批:
“礪鋒九載,功成不居。劍指中原,複興大漢!”
批罷,擲筆。年輕的皇帝深吸一口氣,聲音沉穩而充滿力量,響徹未央宮:
“眾卿!礪鋒九載,此乃新始!傳朕旨意:將《礪鋒九載碩果錄》及朕之朱批,明發天下州郡,曉諭軍民!昭示朕與萬民,同心戮力,再造乾坤之功!更昭示我蜀漢君臣,砥礪奮進,克複中原之誌!礪鋒之劍,永不停歇!大漢之光,永照山河!”
“陛下聖明!萬歲!萬歲!萬萬歲!”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衝破未央宮的穹頂,在景耀十年歲末的寒風中,激蕩不息,宣告著一個在淬煉中崛起、在砥礪中前行的帝國,已然磨利了爪牙,蓄滿了力量,正昂首望向那更加遼闊的疆場。
殿外,鉛雲不知何時散去,一縷金黃的陽光刺破雲層,正照耀在劍閣方向。那裡,新墾的梯田覆著薄雪,反射出點點銀光,如同帝國甲胄上鱗片的寒芒。
喜歡強漢之墨色如血請大家收藏:()強漢之墨色如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