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反對聲浪漸高之時,一個沉穩剛毅的聲音響起,如同巨石投入水麵,壓住了嘈雜。
“陛下!臣以為,周大夫及諸位所言,乃是腐儒之見,不識時務,更不通兵事夷情!”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出聲者乃是鎮西將軍薑維。薑維一身戎裝,雖未佩劍入殿,但那股百戰宿將的凜冽之氣卻撲麵而來。他目光如電,掃過周群等人,朗聲道:“夷州之地,山高林密,蠻部雜處,性情彪悍,畏威而不懷德!山魈部盤踞多年,凶殘暴虐,襲殺我將士,戕害我子民,其罪滔天!黃將軍犁庭掃穴,乃伸張天討!戰後築京觀,非為逞虐,實為立威!非常之地,當用非常之策!若按周大夫之言,隻行仁德,那些蠻夷酋長隻會以為我大漢可欺,今日降服,明日複叛,永無休止!唯有以此雷霆手段,使其從骨子裡感到恐懼,方能真正震懾宵小,保境安民,為後續推行仁政教化奠定基礎!此乃以戰止戰,以殺止殺之大仁!黃權此舉,非但無過,反而有功於國,深諳治邊安夷之三昧!”
薑維話音未落,又一人出聲支持,乃是禦史中丞楊儀。楊儀素以乾練犀利著稱,他冷笑著對周群道:“周大夫飽讀詩書,可知《左傳》有雲:‘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對付未開化之蠻夷,孔聖人亦言‘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然其前提是‘修文德’,而非一味縱容!山魈部服我文德乎?其殺害斥候、煽動叛亂時,可曾講過仁恕?對付豺狼,唯有強弓硬弩!京觀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強弓硬弩!能讓夷州少流十年血,能讓多少漢家兒郎免於無謂犧牲?此乃大德!豈是爾等居於長安溫柔鄉中所能臆測?”
緊接著,一批武將出身或熟知邊事的官員,如鎮北將軍王平、討寇將軍張嶷雖未在場,但其舊部同僚代為發聲)、甚至一些務實派的文臣如費禕等,也紛紛表態,支持黃權。他們認為在夷州那種特殊環境下,懷柔必須與立威相結合,京觀雖是酷烈手段,但卻是當前形勢下最快、最有效穩定局麵、減少長期傷亡的必要措施。
朝堂之上,頓時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一派以周群等清流文官為代表,高舉“仁政”、“王道”大旗,斥京觀為殘暴不仁,有損國體;另一派以薑維等務實派將領官員為代表,強調“現實”、“威懾”,認為這是保障勝利果實、維護長遠安寧的必要之舉。雙方引經據典,針鋒相對,辯論愈發激烈。支持者認為反對者迂腐空談,不知兵凶戰危;反對者則認為支持者殘忍好殺,有辱大漢文明。
端坐於龍椅之上的劉禪,一直靜靜地聽著雙方的辯論,麵色平靜,看不出喜怒。他的手指輕輕敲擊著龍椅的扶手,目光深邃,似乎在權衡著雙方的觀點,又似乎早已有了決斷。
爭論持續了約莫半個時辰,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殿內的氣氛變得有些凝重。
這時,劉禪緩緩開口了,他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壓過了所有的爭論聲:“諸卿,且靜一靜。”
殿內瞬間安靜下來,所有目光都聚焦於天子。
劉禪站起身,走下丹墀,來到群臣之間。他先看向周群等反對的官員,語氣平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周愛卿,諸位愛卿所言之仁政、王道,乃治國之根本,朕深以為然。聖人教誨,朕一日不敢或忘。”
周群等人聞言,麵色稍緩,以為天子采納了他們的意見。
然而,劉禪話鋒一轉,目光變得銳利起來:“然,朕想問諸位愛卿一句。若有一凶徒,闖入爾等家中,殺害爾等父母妻兒,掠奪爾等財物,事後官府將其擒獲,是按律明正典刑,以儆效尤,使得鄉裡安寧;還是因其亦為人子、或亦有苦衷,便予以釋放,隻期以其仁德感化之?爾等作何選擇?”
周群一愣,下意識答道:“自…自當明正典刑…”
“不錯!”劉禪聲音陡然提高,“於家如此,於國何異?山魈部於我大漢,便是闖入家國的凶徒!他們殺害朕的子民,襲擊朕的軍隊,分裂朕的疆土!對於這等冥頑不化、凶殘成性的蠻夷,懷柔教化非一日之功,需以歲月徐徐圖之。然當下,首要之事是立下規矩,讓他們明白,犯我強漢者,需要付出何等慘痛的代價!讓他們從骨髓裡記住,大漢的天威,不容挑釁!唯有如此,他們才會真正坐下來,聽我們講仁德,聽我們講教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走到禦案前,拿起那份描述京觀的奏報:“黃權築此京觀,非是嗜殺,實是無奈,更是大智慧!他以一座京觀,避免了未來十座、百座京觀的出現!他以一時之酷烈,換取了夷州長久的和平與無數將士百姓的性命!此乃真正的大仁!非局限於小仁小義者所能理解!”
劉禪的目光掃過全場,每一個官員都感到一股無形的壓力:“朕知道,有人會覺得此舉殘忍,有損朕仁德之名。但朕今日要告訴諸卿,朕之仁德,首先是對我大漢的子民,對我忠勇的將士!對於那些真心歸附者,朕不吝封賞,視如己出;但對於那些頑抗到底、心懷叵測者,朕的仁德,便是毫不留情的雷霆之威!這便是朕的為君之道!”
他停頓了一下,深吸一口氣,沉聲道:“夷州之事,黃權臨機專斷,處置得當,朕不但不罪,反而要賞!賞他忠勇為國,賞他思慮周全,賞他敢為人所不敢為,能定非常之亂!京觀,不必平毀,就讓它立在那裡,立在我大漢新的疆界之上,成為一座永恒的界碑,一座警示所有宵小的豐碑!”
最後,劉禪對內侍道:“取筆墨絹帛來!”
內侍連忙備好。劉禪提筆,飽蘸濃墨,在一幅上好的白色絹帛上,揮毫寫下八個大字,筆力遒勁,鐵畫銀鉤,透出一股凜然的殺伐之氣:
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寫畢,他擲筆於案,聲音響徹大殿:“將此八字,謄抄刊印,傳諭四方!通告天下臣民,曉諭四夷藩國:這便是大漢的態度!這便是朕的態度!”
“陛下聖明!”以薑維、楊儀為首的官員激動地拜倒在地,高聲呼喊。周群等反對派官員,見天子意誌如此堅定,道理又難以駁斥,最終也隻能麵麵相覷,無奈地躬身附和。
一場朝堂風波,就此平息。劉禪的決斷,不僅肯定了黃權的做法,更明確地向內外宣示了強漢在崛起過程中的對外政策基調:恩威並施,但威在前,恩在後,核心是堅定不移地維護帝國及其子民的利益與安全。
喜歡強漢之墨色如血請大家收藏:()強漢之墨色如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