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之極”、“規則之痕”、“觀測悖論”——這三個從瘋狂與遠古信息中艱難破譯出的核心概念,如同三道強烈的探照燈光,刺破了“黎明堡壘”前方彌漫的絕望迷霧,卻也照亮了一條更加艱險、幾乎顛覆所有人認知的道路。
“沉思者”大廳內,氣氛前所未有的凝重與熱烈並存。破譯小組的成員們既為這一突破性進展而振奮,又因這推論背後的沉重含義而感到窒息。
“如果…如果這個推論是真的,”一位資深理論物理學家,聲音帶著難以置信的顫抖,“這意味著我們過去所有的物理學,我們對於宇宙的認知,可能都建立在一種…不完整的、甚至是‘表象’的層麵之上?規則並非客觀不變,而是可以被意識影響甚至定義的?”
“更像是一種‘互動’,”林凡嘗試解釋他來自“星雲”和伊莎碎片的感悟,“規則是客觀存在的底層代碼,但‘觀測’或‘理解’它的意識,就像是一個‘解釋器’。不同的‘解釋器’水平,會看到不同深度、甚至不同呈現方式的規則。‘虛空陰影’或許就是一種擁有極端強大且邪惡的‘解釋器’的存在,它正在將宇宙規則‘解釋’成它想要的樣子——也就是那種充滿同化和死寂的狀態。”
“而‘意識之極’,”徐婉輕聲補充,她的精神感知讓她更能體會其中的意味,“可能就是‘解釋器’達到某種極致境界的狀態,能夠更清晰、更完整、甚至能主動與規則進行‘對話’和‘協商’,而不是被動接受。”
這個想法太過震撼,幾乎動搖了現代科學的根基。爭論異常激烈。許多習慣於傳統物理框架的科學家難以接受,認為這過於唯心和玄學。但支持者則指出,量子力學中的觀測者效應早已暗示了意識與實在的微妙聯係,隻是從未被提升到如此核心和宏觀的高度。
山嶽指揮官聽著雙方的辯論,眉頭緊鎖。他不懂高深的物理,但他明白一點:無論這條路聽起來多麼不可思議,它似乎是目前唯一能看到一線希望的方向。而且,伊莎的存在、林凡和徐婉的能力,本身就是超越傳統科學解釋的明證。
“大家先暫停爭論。”山嶽最終開口,聲音沉穩有力,“理論可以繼續探討,但行動不能等待。我們需要驗證。哪怕隻是驗證其萬分之一的可行性。陳雪博士,林凡,徐婉,我要你們立刻製定一個可行性研究方案,目標:驗證‘意識強度與純度’是否能夠對現實規則環境產生可觀測、可重複的影響。代號:‘探針’計劃。”
“探針”計劃迅速啟動。它分為三個主要方向:
1、個體精進:以林凡和徐婉為核心,進行更加深入和危險的意識修煉。林凡繼續深挖“星雲”潛力,嘗試更主動地去“理解”而非“對抗”規則,甚至冒險模擬更複雜的規則標識。徐婉則繼續拓展“精神力濾場”的強度和範圍,並嘗試將其穩定化,目標是最終能形成一個可以短暫庇護一個小型團隊的“意識屏障”。
2、群體共鳴實驗:選拔一批精神力天賦較高、且意誌堅定的進化者和誌願者,由徐婉指導,進行集體冥想和精神力同步訓練。試圖研究當大量意識朝著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高度聚焦時,能否產生更強的規則層麵影響。這基於“觀測悖論”可能存在的宏觀效應猜想。
3、技術輔助:研究所全力攻關,試圖基於林凡和徐婉的生理與神經信號數據,製造能夠放大、穩定或引導意識活動的設備暫命名為“意識放大器”),但這方麵的進展極其緩慢,幾乎停留在理論階段。
就在“黎明堡壘”將大量資源投向這條高風險的新方向時,全球範圍內的其他勢力,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應對危機,並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通過殘存的通訊網絡,零碎的信息艱難地彙聚起來。
北美聯合體的主要避難所“基石之城”傳來消息:他們利用強大的粒子對撞機進行了數次極端能量條件下的實驗,意外發現超高能粒子流在特定頻率下,能夠對一小片區域的規則紊亂產生短暫的“撫平”效果。他們將其稱為“能量中和”現象,並開始全力開發基於此原理的“規則穩定器”。雖然其原理看似與“黎明堡壘”的“意識乾預”截然不同,但目標卻驚人地一致——對抗規則層麵的汙染。雙方通過加密信道分享了部分非核心數據,發現彼此的發現可能存在某種深層次的互補性。
歐洲聯盟的深地實驗室“歐米伽”則傳來一個更令人不安的消息:他們的理論學家通過模型推演,認為“虛空陰影”的規則汙染並非均勻擴散,而是存在著某種“潮汐效應”——在某些特定宇宙坐標或時間節點,其擴散速度和強度會出現周期性高峰。下一個高峰期的預測時間點…令人擔憂地接近。他們呼籲全球力量共享所有環境監測數據,以完善這個預測模型。
俄羅斯的北冰洋基地分享了一段寶貴的實戰數據:他們在一次對深海增生體的主動攻擊中,使用了經過特殊調諧的聲波武器,發現特定頻率的強聲波能有效乾擾增生體的聚合過程,甚至能暫時“震散”其規則標識。雖然無法根治,但為對抗深海威脅提供了另一種戰術選擇。他們強烈建議召開一次全球性的戰術研討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此外,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型島國避難所報告稱,他們的一些精神信仰深厚的居民,在集體祈禱時,似乎能輕微緩解因規則紊亂導致的集體焦慮和精神不適感。這種現象雖然微弱且難以量化,但卻從另一個側麵暗示了集體意識可能蘊含的潛在力量。
這些分散在全球各地的信息碎片,經由“黎明堡壘”的情報部門彙總分析,逐漸勾勒出一幅全球艱難求生的圖景。山嶽指揮官意識到,單打獨鬥絕無勝算。他頂住內部壓力,授權向這些主要勢力發送了更高級彆的技術共享提議,並提議建立一個名為“守護者”的全球規則危機應對聯盟的初步框架,旨在共享數據、協調研究重點、避免重複投入,並在最壞情況下協調撤離和互助。響應雖然緩慢且充滿謹慎,但畢竟邁出了第一步。
然而,深淵之下的威脅,並不會給人類留下從容整合的時間。
新一輪的深海監測顯示,增生體的活動頻率和範圍再次陡增!它們不再滿足於感染海床,開始大規模地向中層海水甚至海麵蔓延!某些航拍畫麵顯示,大片海域的海水顏色變成了詭異的渾濁幽藍色,散發著微光,任何誤入其中的海洋生物都會迅速被溶解或異化。更可怕的是,它們開始展現出一種恐怖的環境改造能力:在多個海域,增生體聚集區域上空形成了詭異的、永不消散的風暴雲團,雲層中頻繁落下具有強腐蝕性和規則乾擾性的酸雨,並伴隨著強烈的磁場風暴,嚴重乾擾全球通訊和氣候。
一場由增生體引發的生態災難,開始席卷全球海岸線。
“探針”計劃在巨大的外部壓力下加速進行。林凡在一次深度冥想中,試圖引導“星雲”去主動“理解”深海增生體的規則標識,卻險些被那龐大、混亂、充滿惡意的集體意識所吞噬,幸虧徐婉及時將其拉回。但這次冒險也讓林凡捕捉到一絲關鍵信息:增生體的規則標識並非鐵板一塊,其內部存在著細微的、周期性的“共振頻率”,仿佛一個不斷重複的邪惡指令。
徐婉領導的“群體共鳴實驗”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進展。當三百名誌願者在高度屏蔽的實驗室中,跟隨徐婉的引導,將意識高度聚焦於“淨化”、“守護”等意念時,精密儀器檢測到實驗室內的規則背景噪聲出現了顯著的降低!雖然效果微弱,持續時間短,且對參與者消耗巨大,但這無疑是證明“集體意識能夠影響局部規則環境”的第一個實證!
這個消息如同強心針,讓支持“意識之路”的人們看到了希望。
基於林凡捕捉到的“共振頻率”和徐婉群體實驗的成功,一個極其大膽的作戰計劃被提上日程:
“靜默浪潮”行動。
計劃動用全部三台“規則標識乾擾器”原型機,部署於三個增生體活動最猖獗的海域外圍。同時,徐婉將率領經過特訓的“屏障小隊”,乘坐特製的屏蔽船,儘可能靠近核心區域。在乾擾器最大功率啟動、短暫擾亂增生體規則結構的瞬間,徐婉和小隊將引導所有參與“群體共鳴實驗”的誌願者分散在全球各基地,通過最新修複的全球量子通訊網絡進行意識同步),將高度凝聚的“淨化”意念,如同一道無形的精神海嘯,精準地“轟入”增生體規則結構的共振薄弱點!
目標並非摧毀,而是嘗試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意識級”乾擾和淨化,迫使增生體陷入長期休眠或大幅削弱其活性!
這是一個將新生的“意識科技”與殘存的傳統技術結合的豪賭,風險極高。一旦失敗,負責近距離引導的徐婉和小隊可能首當其衝,遭受恐怖的精神反噬。
但麵對不斷惡化的全球局勢,沒有其他選擇。
行動計劃被批準。全球各大幸存勢力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北美提供了能量穩定技術,歐洲共享了精確的海洋環境數據,俄羅斯提供了艦隊護航…
決定命運的時刻,即將來臨。人類文明分散的力量,第一次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將奏響一曲充滿未知的、意識與規則的交響。林凡緊握著徐婉的手,眼中充滿了擔憂與決絕。徐婉則回以平靜而堅定的目光。
星空的低語依舊,深海的咆哮近在耳邊,而人類,終於要以凝聚的意誌為矛,向那無儘的黑暗,發起一次前所未有的反擊。
喜歡腫瘤進化,我在末世開腦域請大家收藏:()腫瘤進化,我在末世開腦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