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巴見此再道:“如主公喜月下獨酌不妨至內院庭院之中,巴好陪主公共飲一斛。”
林鋌聞言也是道:“好你個劉子初,彆像昨天一樣匆忙的溜了。”
劉巴亦是苦笑口稱不會,心中也是一陣腹誹:“我這是給你準備驚喜了,你倒好還怪我我了。”
於是君臣二人同往內院之中,不曾想林鋌到內院之後被眼前的場景驚掉了下巴。
“子初,這是…………………………………”
“主公此乃過“中秋”呀。”
“我記得你們可沒有“中秋節”?”
“這不是昨日主公你對我說的嗎?”
林鋌頓時心中感動,眼中淚花閃過。
這時隻見趙雲、甘寧、牽招自左側而來,手中帶著美酒瓜果。
右側則是廖立、馮習、雷薄一同前來。
而徐盛與廖化帶著一幫看似表演之人前來。
林鋌最高興的則是鮑隆帶著鮑老漢一同前來,林鋌快步上前道:“鮑伯,一直忙於公務,疏忽了您還請恕罪。”
鮑老漢道:“我知道你是忙大事,鮑伯不怪你,我聽說今日是你家鄉的“中秋節”,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我們也算是你的家人,小隆子說我們一起來與你團聚一番。”
林鋌聞言心中此時已是感動的無以複加。
賞月活動遂開始,隻見徐盛帶來的賣藝人表演“吞刀吐火”,忽一藝人吞咽利刃,又見另一藝人口噴火焰,可謂是“吞刀吐火,雲霧杳冥”。眾人無不看得目不轉睛,大聲叫好,好不熱鬨。待表演結束之間樊氏與甄宓領著一眾婢女手捧一盒盒點心走來,待食盒打開隻見是一個個圓圓的餅。
這時劉巴上前道:“主公,這是我猜想的月餅,因為想給主公一個“驚喜”便擅作主張,做得不好之處還請主公責罰。”
林鋌拿一起一個“月餅”放至嘴邊輕輕的咬下一口道:“這是我吃過最用心的月餅,好吃!”
林鋌吃完手中的月餅對著眾人躬身下拜一禮道:“多謝諸位。”
千言萬語隻能彙聚成一句感謝。
這時一向看熱鬨不嫌事大的廖化和徐盛道:“傳聞主公詩才當世無雙,可否現場以主公家鄉的“中秋節”作一首如何?”
林鋌聞言也是頭大,這倆活寶。難道自己又要當文抄公?
這是樊夫人也是一臉幽怨的看著林鋌道:“您為甄夫人所做的《感鄄賦》我也曾有幸拜讀,讓人好生羨慕。是否能現場再作一首?”
林鋌心道:“好家夥!這下不當文抄公都不行了。”
於是道:“那我就獻醜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彆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林鋌吟誦完畢,全場皆驚,在場不管懂不懂詩詞之人皆是被林鋌這《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給震驚的說不出話來了。
“主公大才!”這時有一人大喊一聲。
給林鋌嚇了一跳,眾人見此也是哈哈大笑。於是就在這歡快的氛圍中繼續飲酒賞月吃“月餅”。
林鋌看著眼前的眾人,第一次對這穿越過來的陌生時代有了一絲絲歸屬之感。
【東漢末年尚未形成明確的“中秋節”名稱,相關習俗多與古代祭月活動融合。?
起源背景
中秋節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祭月習俗,《禮記·月令》記載周代已有秋季祭月的傳統,但未形成固定節日。漢代開始出現與秋社相關的慶祝活動,但未明確稱為“中秋”。?
名稱演變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但作為節日固定化始於唐代初年,宋代逐漸普及。東漢末年公元220公元280年)尚未形成“中秋節”概念,相關活動可能融入秋社或祭月習俗中。?
習俗關聯
東漢時期農業祭祀活動頻繁,秋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與中秋習俗有重疊,但未形成獨立節日。祭月活動仍屬於帝王祭祀體係,民間尚未形成統一稱謂。】
【漢代公元前202年220年)有“吞刀吐火”的幻術表演,被視為煙火雛形,但屬於魔術範疇,未涉及火藥】
【月餅作為中國傳統中秋食品,其起源並非由單一人物發明,而是經過多個朝代的演變和發展。?最早的可靠文字記錄可追溯至唐朝,而宋代文獻中已明確出現“月餅”一詞?,但關於其“發明者”存在多種傳說,包括唐朝裴寂、殷商聞仲等,這些說法均缺乏確鑿史料支持,更多反映了文化傳承中的民間故事】
喜歡風起荊南請大家收藏:()風起荊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