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荊南平定,臥龍出山_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21章 荊南平定,臥龍出山(1 / 1)

漢水之畔的血色硝煙雖已散去,但那場驚變所帶來的衝擊波仍在荊楚大地上回蕩。劉備的驟然隕落,不僅終結了一代梟雄的悲壯征程,更將幸存者的命運徹底推向了未知的航道。

在袁紹的主持下,劉備的遺體被鄭重安葬。對關羽和張飛而言,大哥臨終那興複漢室之誌未竟的囑托與善用關張的遺命,重於泰山。關羽收斂了衝天的傲氣,對袁紹保持著禮節性的尊重,但那深不見底的沉默與刻意維持的距離,比任何激烈的反抗都更令人心悸。他如同被金鎖困住的蒼龍,暫時蟄伏,卻無人敢忽視其潛在的鋒芒。張飛則仿佛被抽走了魂魄,往日的雷霆怒吼化為死寂,隻是機械地擦拭著丈八蛇矛,眼神空洞,唯有在袁紹出現時,會流露出一絲混雜著怨恨、不甘與認命般恪守遺命的複雜情緒。簡雍、孫乾等文臣,則相對務實地開始了在新環境下的過渡。

袁紹深知,要真正收服關、張之心,非一日之功。他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與尊重,未急於讓他們參與核心決策。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厘清混亂的荊州版圖,並應對來自江東的強勢挑戰。

樊城大營,戰略會議的氣氛凝重而務實。

大王,曹仁率先彙報,襄陽已初步穩定,蔡瑁、張允配合,政務運轉無礙。文聘將軍傷勢見好,已表態效忠。文聘的歸順,對安撫荊州軍心至關重要。

荊南局勢如何?袁紹的目光掃過巨大的荊州輿圖,眉頭微蹙。

賈詡的聲音平緩卻清晰:情況複雜。孫策趁我大軍與劉備、文聘糾纏之際,不僅奪取了江夏大部,更西進占據了南郡重鎮江陵,以及長沙郡。目前,零陵、桂陽、武陵三郡,雖名義上未降孫策,但其兵鋒已至,三郡太守各自為戰,勉力支撐,情勢危急。

程昱冷哼一聲:孫策小兒,胃口不小!趁火打劫,竟席卷大半個荊南!若不加以遏製,待其消化了江陵、長沙,零陵等郡亦難保全!

董昭補充道:江夏方麵,劉琦死後,其殘餘水寨部眾推舉了原黃祖麾下都督霍駿為首領。霍駿此人,頗得軍心,憑借水寨地利,仍在抵抗周瑜。但目前周瑜主力似在鞏固江陵、長沙,對霍駿部暫取圍困之勢。

袁紹的手指在地圖上劃過,從江夏到江陵,再到長沙,一條清晰的弧線,顯示著孫策集團已經實際控製了荊州長江沿線最重要的戰略節點。如此說來,孫策已據有長江之利,將我荊州南北割裂。零陵、桂陽、武陵,已成孤懸南方的飛地。

正是。沮授麵色凝重,我軍若想南下支援三郡,陸路需穿越孫策控製區或崎嶇山地,難行;水路則無力與江東水軍爭鋒。且我軍連番征戰,亟需休整,消化襄陽、南陽、汝南等腹地。

田豐慨然道:難道就坐視孫策吞並荊南?此消彼長,後患無窮!當集結兵力,與其爭奪江陵、長沙!

許攸卻笑道:元皓何須憂慮?孫策所占,不過沿江數城,荊南腹地廣闊,其豈能一口吞下?待我大軍休整完畢,反手可奪回!

這時,司馬懿低眉順目地開口,聲音沉穩:大王,懿以為,當務之急,非與孫策爭一城一地之得失。孫策已據之地,兵鋒正盛,強取傷亡必大。不若……暫作默許。

默許?程昱挑眉。

然也。司馬懿繼續道,可明確告知孫策,朝廷承認其對目前已實際占據之江陵、長沙及江夏部分區域的‘臨時管轄權’,以安其心,換取其不再西進零陵、桂陽,亦不可北犯我境。同時,敕令其負責清剿‘盤踞水寨之匪類’蘇飛。如此,可將孫策的兵鋒導向蘇飛殘部,使其無暇他顧,為我軍贏得整合內部、訓練水師的寶貴時間。此乃驅虎吞狼,以空間換時間之策。

賈詡微微頷首:仲達之見,切中要害。將江陵、長沙這些已然難保的沿江重鎮,作為換取戰略緩衝的籌碼,實為明智。我軍當下重心,在於安內!必須儘快將襄陽、南陽、汝南等地徹底消化,整編兵馬,厘清吏治。

袁紹聽著謀士們的分析,目光銳利。他深知實力的對比與時間的寶貴。霍然起身,他手指敲在襄陽位置上:便依文和、仲達之策!暫與孫策劃江而治!他占他的江陵、長沙,我要我的荊北腹地!傳令:告知孫策,朝廷默許其目前控製區,但若其敢再西進南犯一步,或坐視蘇飛壯大,便是悖逆!我軍當下重心,在於廓清內部,穩固根基!

他隨即下達一係列命令:命曹仁加強對襄陽周邊的控製,並派員聯絡零陵、桂陽、武陵三郡,給予道義支持,助其穩固城防,牽製孫策部分兵力,但暫不派主力南下;加快對汝南、南陽等地豪強、降軍的整編與安撫;從河北、中原調撥擅長水戰的將領和士卒,至襄陽、樊城加緊籌建水軍;同時,大軍主力做好準備,不日拔營,南下襄陽,將政治軍事中心南移,以示徹底掌控荊北的決心。

袁紹的戰略重心轉移至內政整合,效果顯著。大軍進駐襄陽,極大地震懾了潛在的不安定因素。在強大的軍事存在和一係列安撫政策下,荊北迅速穩定下來。而零陵、桂陽、武陵三郡,在得到袁紹方麵的口頭支持和少量物資援助後,抵抗孫策的決心也更趨堅定,雖無力反攻,但憑借地利暫時穩住了陣腳,使得孫策無法迅速席卷整個荊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一日,袁紹在襄陽州牧府處理政務,心中卻時常思及一人。他問侍立一旁的徐庶:元直,孤嘗聞‘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今鳳雛龐統,孤已得其行蹤,正在籌措征辟。那‘臥龍’諸葛亮,孔明先生,現今如何?可願出山否?

徐庶拱手,神色間帶著幾分感慨與確信:回稟大王,庶與孔明乃摯友,深知其才。彼有經天緯地之誌,常自比管仲、樂毅。以往或存觀望,然今大王已定中原,納荊州,顯海涵之量,even關、張等舊敵亦能容之。此等氣度,必已打動孔明。前日與之暗談,其言談間對大王整頓吏治、興修水利、籌建水師之策,頗多讚許。隻是……

隻是如何?袁紹追問。

隻是孔明心高,若欲其真心歸附,需大王以誠相待,委以重任,使其才學能得施展。徐庶坦誠道。

袁紹朗聲一笑:若果有大才,孤必以國士待之!便請元直再為孤走一遭,務請孔明先生出山,共襄大業!

徐庶領命,再赴隆中。

草廬之內,諸葛亮輕搖羽扇,聽著徐庶轉述袁紹的誠意與當前局勢。元直兄,依你看來,晉王對荊襄士人,對亮這等山野之人,果真能推心置腹,用人不疑?

徐庶正色道:孔明,我親眼所見。文聘,降將也,授以兵權;黃忠、魏延,新附之將,量才任用;even雲長、翼德,因其兄遺命,晉王亦能以禮相待,不加猜忌。其所重者,乃實學與能力。如今荊北初定,百廢待興,尤需孔明你這等善於治國理政之大才。晉王曾言,‘荊楚多奇士,豈容埋沒山林?’其求賢之心,天地可鑒。更者,當今之勢,晉王一統之局已顯,輔之可早日平息戰亂,還天下太平,此正合你拯民於水火之夙願!何必再拘泥於已不可為之事?

諸葛亮默然良久,目光投向草廬外鬱鬱蔥蔥的山林,腦海中思緒萬千。袁紹的強大與活力,他早有耳聞;其對待人才的態度,經徐庶證實,更顯其氣度。劉備這麵旗幟已倒,劉璋暗弱,孫權雖據江東,但北方麵對整合完畢的袁紹,勝算幾何?天下大勢,已漸清晰。自己滿腹韜略,若終老林泉,與朽木何異?

他深吸一口氣,眼中閃過決然之光,轉身對徐庶道:元直兄,請回複晉王。亮,願往襄陽,一見真龍!

數日後,襄陽州牧府,袁紹特意安排了一次非正式召見。當諸葛亮在徐庶引薦下步入殿中時,其羽扇綸巾,風采絕倫,立刻吸引了所有目光。即便是見慣風浪的袁紹,也不由得在心中暗讚:真臥龍也!

諸葛亮行禮如儀,不卑不亢:南陽耕夫諸葛亮,拜見晉王殿下。

袁紹離座相迎,執其手笑道:孤思慕先生久矣!今日得見,方知‘臥龍’之名不虛!願先生不棄,以天下蒼生為念,助孤廓清寰宇!

諸葛亮從容應對:亮乃山野慵懶之人,疏懶成性,蒙殿下謬讚,惶恐不已。若蒙不棄,願效微勞。言談間,目光清澈,與袁紹對視,毫無怯懦。

袁紹也不贅言,直接請教當前治理荊州的要務及應對江東之策。諸葛亮輕搖羽扇,侃侃而談,從如何厘清田畝戶籍、選拔任用本土賢才、平衡新舊勢力,到如何循序漸進發展水軍、利用零陵三郡牽製孫策、以及未來西圖益州的長遠規劃,分析透徹,思慮縝密,所提方略既立足現實,又極具前瞻。

袁紹越聽越是欣喜,諸葛亮所展現的,不僅是戰略眼光,更是卓越的行政統籌能力和對人心世情的精準把握,這正是目前他最亟需的內政大才!

先生真乃王佐之才!袁紹由衷讚歎,孤欲請先生暫居軍師中郎將之位,總攬荊襄政務,協理軍務,並主導水軍籌建及對江東戰略,望先生萬勿推辭!

此職位權限極重,幾乎將荊州內政及對東南戰略全權托付。諸葛亮感受到袁紹的巨大誠意,起身鄭重一拜:亮,蒙殿下知遇之恩,敢不竭忠儘智,以報萬一?願助殿下,早定天下,還世清平!

臥龍出山,投身晉王麾下。消息傳出,荊襄士人為之震動,人心愈發歸附。袁紹集團的智囊團實力陡增。在諸葛亮的主持下,荊北的治理迅速步入正軌,水軍建設也加快了步伐。一個整合內部、穩固根基、蓄力待發的新階段正式開啟。而長江對岸的孫策,以及依舊在零陵、桂陽、武陵苦苦支撐的抵抗力量,則成為下一階段棋局的關鍵。

喜歡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請大家收藏:()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汴京風雲:寒門巨賈 古今倒賣爆賺萬億,締造黃金帝國 寫小說譜神曲,世界喊我文祖爹! 馬飛飛傳奇 南洋財閥:從香江製衣廠開始 都市超級鑒寶神瞳 傭兵之王之黎明之劍 九淵噬主 塵世凡心之一路飛升 錦繡燼:關東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