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寨的硝煙徹底散儘,張燕及其核心黨羽的首級被盛入木匣,由精銳騎兵護送,馳往鄴城報捷。滏口陘內,曾經喧囂震天的戰場,此刻隻剩下風吹過山林的嗚咽,以及無數亟待處理的戰後瘡痍。
平寇中郎將張合並未沉浸在軍事勝利的喜悅中太久。他站在修繕一新的黑龍寨已更名為“靖安堡”)望樓上,俯瞰著下方絡繹不絕的人流——那是由山中各處不斷彙集而來的黑山軍降卒和被解救的民眾。他們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眼神中混雜著恐懼、茫然,以及一絲劫後餘生的微弱希冀。數量遠超預期,初步統計已逾十萬之眾。
“將軍,繳獲的賊贓已清點完畢,錢帛有限,糧秣更是早已消耗殆儘。眼下這數萬張嘴,每日消耗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並州府庫,經此一戰,也已捉襟見肘。”負責後勤的參軍麵帶憂色地彙報,“此外,降卒之中,雖大多為裹挾之民,然亦不乏積年悍匪,如何甄彆安置,以防其再生事端,亦是難題。”
張合沉默著,目光掃過那些蜷縮在臨時搭建的窩棚裡,在春寒中瑟瑟發抖的百姓。他知道,軍事上的犁庭掃穴隻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驗現在才剛剛開始。若處理不當,這些無糧無依的降卒流民,隨時可能再次化作燎原的星火,或者大量餓死、疫病橫行,那這場勝利將毫無意義,甚至反噬自身。
“主公委我以並州全權,非獨為征戰,更為安民。”張合轉過身,聲音沉穩而堅定,“傳令下去,依鄴城既定方略,結合並州實情,即刻推行‘安民撫眾’之策!我要的,不是一個被打爛的並州,而是一個真正歸心、能為大軍提供助力的穩固後方!”
在張合的強力推動下,一套涵蓋甄彆、安置、生產、律法等多個層麵的係統性安民政策,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在並州,尤其是在剛剛平定的太行山周邊地區全麵鋪開。
1.甄彆分流,首惡必究
首先是對數量龐大的降卒和流民進行徹底甄彆。由軍中司馬、州郡法曹以及田豐從鄴城派來的乾練文官共同組成“甄彆司”,設立多個登記點。所有人員均需詳細登記姓名、籍貫、被裹挾時間、在山中擔任職務等。
政策明確:
普通民眾:凡查實確為被擄掠、裹挾,無重大惡行者,立即編入“良民冊”,發放簡易身份木牘,準備遷往安置點。
脅從賊兵:雖曾從賊,但無濫殺、奸淫等重罪,且願意悔過者,編入“待察冊”,需服一定勞役如修路、築城)以贖其罪,期滿後視表現轉為良民。
長年悍匪頭目:由降卒指認、內部檢舉,並經初步審訊確認,犯有重罪或負隅頑抗者,單獨關押,從嚴審理。罪大惡極者,公開處決,以儆效尤;餘者視情節判罰苦役或充軍。
此舉如同大浪淘沙,迅速將混跡在民眾中的危險分子剝離出來,既保證了安置隊伍的基本純淨,也以鐵血手段昭示了法度,震懾了潛在的宵小。
2.分田授土,恢複生產
這是安民政策的核心,也是最得人心之舉。張合利用度田括戶中清查出的無主荒地、以及黑山軍以往占據的一些山間穀地,大規模實施“徙流民,實邊郡”的策略。
遷徙安置:將登記在冊的良民和部分表現良好的脅從人員,以家庭或原鄉裡為單位,分批遷往太原、上黨、樂平等郡地廣人稀之處。由官府統一規劃,搭建臨時居所。
分發生產資料:每人授田三十至五十畝根據土地肥瘠),借貸種子、農具,甚至協調部分從鮮卑、烏桓處繳獲的牛羊作為耕畜。並宣布,免除前三年的賦稅徭役!
興修水利:同時,征調部分降卒作為勞力,由官府供給口糧,在安置區興修小型水利工程,疏通溝渠,為長期耕作打下基礎。
當第一批複墾的流民,在屬於自己的田地裡播下希望的種子時,許多人跪地痛哭,對著晉陽方向叩拜,高呼“袁公萬歲”、“張將軍恩德”。土地,是亂世中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拴住民心最堅實的繩索。
3.以太史母為例,彰顯仁德
對於朱靈部在黑龍寨解救出的太史慈一家,張合給予了特殊但不過分的關照。他將太史老夫人一家安置在晉陽城內一處清淨的宅院,派有仆役照料,並請醫官為其調養因長期囚禁而虧損的身體。同時,他親筆修書一封,連同太史老夫人的家書,遣使前往青州,尋找太史慈下落。
此事雖小,卻被張合有意無意地通過官方文書和民間渠道擴散出去。一個“河北大軍征戰之餘,不忘解救義士家眷,仁德厚待”的故事迅速傳遍並冀,甚至向周邊州郡擴散。這極大地軟化了袁紹集團此前主要依靠“兵威”的形象,為其增添了“仁義”的光環,對於吸引各地人才尤其是重視孝道的士人)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
政策的推行並非一帆風順。初期,仍有小股被漏網的頭目煽動,或因物資調配不及時引發的局部騷動。但在張合毫不留情的鐵腕鎮壓果斷出兵平定騷亂,處決首惡)和高覽、朱靈等部的嚴密監控下,這些小小的波瀾很快便被平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真正的高潮,發生在春耕基本結束後的第一次“巡閱”。
張合決定親自巡視幾個主要的安置郡縣。他沒有擺出龐大的儀仗,隻帶了少量親隨,輕車簡從。
在太原郡的一處新辟村落,他看到的不是預想中的凋敝與混亂,而是田野間綠意盎然的禾苗,修繕一新的屋舍,以及百姓臉上久違的、屬於正常生活的紅潤與忙碌。鄉間孩童追逐嬉戲,遠處傳來學堂由州府資助設立)稚嫩的讀書聲。
當地的鄉老由安置民眾推舉的代表)聽聞張將軍到來,率領眾多百姓,攜帶著自家產的雞蛋、蔬果,湧到村口,黑壓壓地跪倒一片。
“小民等,叩謝張將軍活命之恩!叩謝袁公再生之德!”鄉老聲音哽咽,老淚縱橫,“若非將軍仁義,分田免稅,我等早已是太行山中的枯骨矣!自今日起,我等生是袁公之人,死是袁公之鬼!但有差遣,萬死不辭!”
“萬死不辭!”身後的民眾齊聲高呼,聲震原野。
張合連忙下馬,親手扶起鄉老,麵對無數雙充滿感激與信任的眼睛,即便以他軍人的鐵石心腸,此刻也不禁心潮澎湃。他沉聲道:“諸位鄉親請起!安定地方,使民有所養,乃大將軍之本分,亦是我等將士之職責!爾等今後,隻需安心耕種,奉公守法,便是對大將軍、對並州最大的回報!”
這一幕,在不同安置區反複上演。與此同時,晉陽城內,太史老夫人的身體在精心調養下日漸好轉,她再次親筆修書,言辭懇切,除了表達對兒子太史慈的思念,更字裡行間充滿了對袁紹、張合的感激之情,叮囑使者務必尋到太史慈,告知河北的恩義。
當張合結束巡閱,返回晉陽時,並州的局麵已然煥然一新。匪患肅清,流民安居,生產恢複,民心歸附。府庫的暫時空虛,換來了未來的稅基和兵源。更重要的是,一種對袁紹集團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張合將並州安民撫眾的詳細成果,以及太史母的近況與感激之言,再次寫成奏報,連同之前報捷的文書,一同發往鄴城。
站在晉陽城頭,望著城外一片生機勃勃的田野和井然有序的村落,張合知道,他的任務已經圓滿完成。並州,這個曾經內憂外患、匪盜橫行之地,如今已成為河北集團堅實無比的後方基地。
他深吸一口充滿生機的空氣,目光仿佛穿越千山萬水,投向了南方。
“主公,並州已定,根基永固。末將……靜待南征之令!”
北方的風雲已然平息,而南方的天際,正醞釀著決定天下命運的更大風暴。河北這頭雄獅,在徹底理順了內部之後,即將向中原,發出它石破天驚的咆哮。
喜歡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請大家收藏:()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