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鄴城,楊柳拂堤,漳水泛波。新落成的招賢館內,一場前所未有的文會正在醞釀。來自河北四州及中原各地的名士齊聚一堂,儒服博帶,談笑風生。這是袁紹采納荀諶建議舉辦的大型文會,意在彰顯河北文治,與許都的曹操分庭抗禮。
館內正堂,鄭玄端坐主位,這位當世大儒的到來讓文會增色不少。兩側分彆坐著河北重臣與各地名士,就連一向不喜應酬的田豐也位列其中。
聽聞曹孟德在許都也常舉辦文會,以天子名義招攬士人。郭圖搖著羽扇,語氣中帶著幾分較量之意。
荀諶微笑回應:所以我等今日更要彰顯河北氣象。
此時,袁紹在侍衛簇擁下步入大堂,眾人紛紛起身。他今日特意身著儒服,顯得溫文爾雅。
今日不論君臣,隻論學問。袁紹朗聲道,諸君但抒己見,暢所欲言。
文會伊始,首先討論的是經學。鄭玄門下一個弟子提出注經的新解,立即引來激烈討論。
鄭君注經,固然精妙,然未免過於繁瑣。來自荊州的士人伊籍起身反駁,治經當明大義,何必拘泥於章句之間?
這話引起了在座年輕士子的共鳴。年僅弱冠的是儀忍不住插話:在下以為,經學當為經世致用。若不能濟世安民,縱是注經萬言,也是徒勞。
這話說得相當大膽,堂上一時寂靜。田豐卻難得地點頭讚許:後生可畏。治學確實當以實用為先。
鄭玄不怒反笑:諸君所言皆有道理。老朽注經,本意也是為明聖人之道,以濟當世。
這時,逢紀突然開口:既然說到經世致用,不如討論當下最緊要的度田之策。
這個話題立即引起了激烈爭論。以辛評、辛毗為代表的法家士人主張嚴格推行度田,確保賦稅公平;而以陳琳為首的文士則擔心此舉會引發豪強反彈。
《周禮》有言均地安民,度田本是古製。辛評引經據典,如今豪強兼並,百姓流離,正該大力整頓。
陳琳搖頭道:文若兄所言固然在理,然當今天下未定,若操之過急,恐生變亂。
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下。這時,一直沉默的王修突然發言:度田之要,在於公正。若能設立獨立監察,使豪強無所遁形,百姓心服口服,何愁新政不行?
這個建議讓袁紹眼前一亮:叔治此言,可謂切中要害。
就在討論最激烈時,來自許都的使者不請自來。為首的竟是曹操謀士董昭,他帶著幾分挑釁的神色步入大堂。
聽聞河北文會,群賢畢至,昭特來請教。董昭環視四周,敢問諸君,如今天子蒙塵,是該先尊王室,還是先強兵甲?
這個問題極為刁鑽,明顯是在質疑袁紹不尊天子。堂上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袁紹。
郭圖正要反駁,卻被袁紹舉手製止。他緩緩起身,從容不迫:
董先生此問,可謂切中時弊。然紹以為,尊王與強兵,本是一體。昔日光武中興,豈是空談仁義?當今天下,非不欲尊王,實不能也。若強行迎駕,隻怕要重蹈董卓覆轍。
這番話既表明了立場,又暗指曹操挾天子之實,可謂高明之極。
董昭臉色微變,又道:既然如此,河北招賢納士,意欲何為?
這時,太史慈突然從武官席上站起:慈本青州一武夫,蒙大將軍不棄,得以在此儘孝儘忠。敢問董先生,若論忠孝,可是空談?
這話問得董昭啞口無言。太史慈孝義兩全的事跡早已傳遍天下,此刻由他親口說出,更顯分量。
孫乾趁機接話:乾自青州來,親眼見得河北百姓安居樂業,士人各儘其才。敢問董先生,這難道不是最大的忠義?
程昱也緩緩起身:昱自兗州來,深感大將軍求賢若渴,用人唯才。今日文會,百家爭鳴,各抒己見,這才是真正的尊賢重道。
三人連番發言,將董昭問得節節敗退。堂上河北士人無不振奮,就連一向嚴肅的田豐也露出讚許之色。
這時,鄭玄顫巍巍地站起身,全場頓時肅靜。
老朽遊學天下,所見多矣。然如河北這般,文武並用,廣開言路,實屬罕見。他轉向董昭,煩請轉告曹孟德,治國之道,在得民心。若以權術馭人,終非長久之計。
這番話擲地有聲,董昭隻得悻悻告退。
文會持續到深夜,眾人仍意猶未儘。袁紹特命在招賢館設宴,與眾人繼續暢談。
席間,年輕的士子是儀即興賦詩:
漳水湯湯,文脈綿長。
招賢納士,共譜華章。
百家爭鳴,大道昭彰。
鄴下風骨,萬古流芳。
這首詩很快被譜成曲,在席間傳唱。
袁紹舉杯對眾人道:今日文會,讓紹深感河北人才濟濟。自即日起,每季舉辦文會,廣邀天下賢士。我們要讓鄴下學風,成為天下文脈所係!
這個消息讓在座士人無不歡欣鼓舞。來自徐州的陳登低聲對身旁的糜竺道:觀今日之會,可知河北氣象。他日天下文脈,必以北地為宗。
更讓人驚喜的是,文會結束後,陸續有各地士人請求留在鄴城。就連一些原本打算南下的名士,也改變了主意。
是夜,招賢館的燈火一直亮到天明。袁紹站在館外,望著滿天星鬥,對身旁的荀諶感歎道:今日方知,得天下易,得人心難。而這文脈人心,才是真正的根基。
北方的天空下,鄴下風骨正在成為這個時代最響亮的文化符號。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喜歡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請大家收藏:()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