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太學重光,文教複興_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00章 太學重光,文教複興(1 / 1)

建安十年夏,許都的擴建工程已近尾聲,一座恢弘嶄新的建築群在城南拔地而起,其規製遠超尋常官署,亭台樓閣,鱗次櫛比,中央更矗立著一座巍峨的明堂。這裡,便是即將取代鄴城舊址,成為天下文教新核心的——許都太學。

這一日,晉王府內,袁紹正與荀彧、曹操商議太學遷址及後續事宜。案頭擺放著尚書台擬定的《興學令》草案。

“文若,孟德,太學乃養士之所,教化之源。昔日董卓亂政,太學零落,典籍散佚,實為國之殤痛。”袁紹語氣沉凝,“孤在河北時,便延請鄭康成公於鄴城重開太學,如今王業已定許都,太學亦當隨遷於此,且規模、製度,皆需超越前代!”

荀彧頷首道:“王爺明見。太學隨駕遷都,正合‘政教合一’之古義。且許都地處中原,四方輻輳,更便於彙聚天下英才。鄭公海內大儒,由他主持遷建,學問傳承無憂。”

曹操目光銳利,補充道:“然太學之設,非僅為學問。昔日太學生,常議論朝政,褒貶人物,乃至結成黨羽,成為動蕩之源。此次重建,需立新規,使其不僅為學術之地,更為王爺培育忠臣良吏之所。”

“孟德所言,深得孤心!”袁紹擊節讚歎,“孤要的太學生,將來走出這明堂,便是孤的門生,是天子的門生!他們的學問,要能為新政所用;他們的忠心,要毫無保留地獻給朝廷!”

他指向《興學令》草案,決然道:“即刻以朝廷名義,頒行《興學令》:其一,命太常卿鄭玄總領太學遷建事宜,並繼續擔任太學祭酒注:此為榮譽尊稱,實際行政首腦為博士祭酒),王朗為博士祭酒,負責日常教務、考課!桓玠為司業,協助管理!陳矯為典學從事,專司學籍、檔案,務必使每一名太學生之來曆、學業、考評,皆有據可查!”

“其二,”袁紹繼續道,“令各州郡縣,皆需仿效太學,興辦官學,擇賢者為師,教材需由許都太學審定。形成太學—州學—郡學—縣學四級官學體係,層層選拔,優秀者方可入讀太學!如此,天下讀書人,自蒙學始,便知學問之途,儘歸於王化!”

“其三,明確太學生之出路!太學畢業之博士弟子,經考核,可直接授官,或入尚書台、禦史台為郎官,或派往地方為長吏!孤要讓天下人明白,入太學,便是登天之梯!”

王命既下,整個文教係統立刻高速運轉起來。詔令以八百裡加急發往尚在鄴城的鄭玄處,同時,許都的新太學工地,更是日夜趕工。王朗、桓玠、陳矯三人,成為了最忙碌的人。王朗負責協調建築規製、博士聘任、課程設置;桓玠奔走於各部,調撥錢糧物資;陳矯則開始設計一套前所未有的、詳密的學籍管理製度,準備迎接來自全國的學生。

一場將深刻影響未來數百年人才流向與思想格局的文教大遷徙與重建,就此展開。

鄴城,舊太學內,已然是一片收拾行裝的忙碌景象。年逾花甲、須發皆白的大儒鄭玄,撫摸著講堂前的古柏,眼中流露出複雜的情感。這裡是他傾注心血,在亂世中保存下的一縷文脈。

“康成公,許都來信,晉王殿下對太學寄予厚望,新學舍規製宏大,遠超鄴城。”身邊的學生輕聲說道。

鄭玄收回目光,望向南方,喟然長歎:“晉王誌在混一,文教先行。鄴城雖好,終非王都。學問之道,亦當隨王化而南遷。傳令下去,所有典籍、儀仗,妥善裝箱,一片竹簡也不得遺漏!所有博士、弟子,願隨遷者,三日後啟程!”

數日後,一支龐大的車隊從鄴城出發,綿延數裡。車上裝載的不僅是成千上萬的竹簡、帛書,更是自漢武帝以來積澱的學術傳承。鄭玄乘坐安車,行走在隊伍中間,雖路途勞頓,精神卻愈發矍鑠。他深知,此次南遷,絕非簡單的地址變更,而是要將學問的種子,播撒到權力中心,讓其真正成為經世濟民的力量。

幾乎在同一時間,許都新太學,迎來了它的第一批主人——博士祭酒王朗、司業桓玠和典學從事陳矯。

站在尚未完全竣工,卻已顯露出恢弘氣象的明堂前,王朗心潮澎湃。他轉身對桓玠、陳矯肅然道:“文舒,季弼,王爺將如此重任交予我等,是莫大的信任!太學新立,百事待興。文舒,你需全力協助我,厘定學規章程,聘選四方名儒為博士,設定五經、律令、算學、策論諸科課程。季弼,你責任尤重,太學生之籍貫、家世、師承、入學考評、平日言行、歲末成績,皆需造冊登記,一式三份,一份存你處,一份送我,一份……呈報晉王府備案。此學籍,將關乎其一生之仕途,斷不可有絲毫錯漏!”

陳矯鄭重點頭:“祭酒放心,矯必建立鐵卷之冊,使太學生之軌跡,清晰可循,無可隱匿。”

桓玠亦道:“已與將作大營接洽,所需講案、筆墨、燭火,乃至博士廩食、弟子津貼,皆已列出詳單,不日即可到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三人通力合作,效率驚人。王朗憑借其學識與人望,迅速敲定了太學的核心架構:除傳統的五經博士外,特設“律學博士”、“算學博士”、“策論博士”,明確要求學問需與實務結合。桓玠則確保了龐大的後勤體係有序運轉。而陳矯,則在太學一角設立了典學署,設計了複雜的登記表格和檔案管理製度,每一名即將入學的弟子,都將擁有一份獨一無二的“身份檔案”。

月餘之後,鄭玄的車駕抵達許都。袁紹竟親自率文武百官於城外迎候,給足了這位海內文宗麵子。鄭玄下車,見到規模宏大、規製嚴謹的新太學,又見王朗等人已將前期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老懷大慰,對袁紹的知遇與效率深感佩服。

隨後,由鄭玄主持,王朗、桓玠輔佐,陳矯記錄,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博士聘任與弟子選拔工作。一方麵,征召各地有名望的經學家入京為博士;另一方麵,由各州郡按名額薦舉優秀學子,並允許部分學子“投牒自試”,經嚴格考核後入學。

典學署內,陳矯忙碌不堪。各地薦舉的學子文書雪片般飛來,他需逐一核實其家世背景、學業水平。同時,還要為已經確定的博士和即將入學的弟子建立檔案。

“潁川陳泰,父陳群,現任尚書……記入甲字檔案。”

“河東裴秀,祖裴茂……記入甲字檔案。”

“寒門李毅,荊州南陽人,郡學考核優等,通《春秋》及算學……核實無誤,記入丙字檔案,重點觀察其學業進展。”

陳矯深知,手中這些薄薄的冊頁,未來可能就是朝堂之上的棟梁名錄,更是晉王掌控人才、洞察局勢的重要依據。這套學籍係統,如同一條無形的線,將散布天下的英才,與許都的太學,與晉王府,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

建安十年秋,許都太學一切就緒,舉行了盛大的開學典禮,謂之“釋奠禮”。

這一日,新太學明堂之前,旌旗招展,鐘磬齊鳴。漢獻帝在袁紹及文武百官的陪同下,親臨太學。數千名太學生,身著統一製式的青色襴衫,整齊劃一地肅立在廣場之上,鴉雀無聲。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階層,但此刻,臉上都洋溢著激動與榮耀。

典禮由鄭玄主持。他首先率領眾博士及弟子,拜祭孔子先師,儀式莊嚴肅穆。隨後,漢獻帝登上高台,宣讀由荀彧草擬的《勸學詔》,勉勵太學生們“明經知禮,報效朝廷”。

緊接著,袁紹踏步上前。他並未穿著王服,而是一身儒雅的深衣,頭戴進賢冠,目光掃過台下數千張年輕的麵龐,聲音洪亮,清晰地傳遍整個廣場:

“諸生!”

僅僅兩個字,便讓所有人心神一凜。

“爾等今日立於此處,非為一家一姓之榮耀,乃為承載聖人之學,續接華夏文脈!太學之光重耀,意味著亂世將終,文治伊始!”

他頓了頓,語氣更加深沉:“然,孤要問爾等,讀書為何?非為尋章摘句,皓首窮經!乃為通曉古今之變,洞明治國之道!乃為將來,能輔佐天子,安撫黎庶,開拓太平!”

“自今日起,爾等便不再是尋常學子!爾等是太學生,是天子門生!”袁紹的聲音陡然升高,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與期許,“孤,與陛下,對爾等寄予厚望!望爾等在此精研學問,砥礪德行。孤會常來太學,聽爾等講論,觀爾等策文!孤要看到,未來的刺史、太守、尚書、乃至丞相,皆從爾等之中走出!”

“天子門生”四個字,如同重錘,敲在每一位太學生的心上。一股前所未有的歸屬感與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們不再僅僅是某個大儒的弟子,某個家族的希望,更是被君王親自認定的、未來帝國的接班人!

“萬歲!萬歲!萬歲!”數千人發自內心的呼喊,聲震雲霄,久久不息。

釋奠禮後,太學迅速步入正軌。明堂之內,鄭玄親自開講《古文尚書》,老者聲音洪鐘,引經據典,台下弟子如癡如醉。偏殿之中,律學博士正在剖析案例,算學博士演示著新式演算工具,策論博士則組織學子們辯論“平準均輸之利弊”。

袁紹也果然兌現諾言,時常輕車簡從,來到太學。他有時會坐在講堂後排,安靜地聽博士講學;有時則會召集優秀弟子,親自出題策問,與他們討論時政。每一次晉王駕臨,都讓太學生們激動不已,學習風氣愈發濃厚。

王朗、桓玠嚴格管理,確保教學秩序。而陳矯的典學署,則源源不斷地將優秀弟子的課業、策論、乃至平日表現,整理成冊,呈送晉王府。袁紹通過這些檔案,對太學中的佼佼者,如沉穩的陳泰、聰慧的裴秀、實務見長的李毅等人,已是了如指掌。

一日,袁紹與曹操、荀彧再次漫步於太學。

荀彧看著往來有序、朝氣蓬勃的學子,欣慰道:“王爺,文教複興,已見成效。此間學子,他日皆為國家棟梁。”

曹操道:“尤其這‘天子門生’之名,可謂神來之筆。其忠誠,已先於其能力,植根於心。”

袁紹滿意地看著這一切,緩緩道:“武力可定天下,文教方安天下。孤已為他們鋪好了路,接下來,就看他們如何在這大時代中,各展其才了。這太學,便是孤的另一個武庫,這裡鍛造的利器,將助孤,滌蕩乾坤,開創萬世太平!”

夕陽的餘暉灑在太學的明堂之上,琉璃瓦反射出璀璨的金光。朗朗的讀書聲與悠揚的鐘聲交織在一起,宣告著一個以文治為導向的新時代,正伴隨著太學的重光,緩緩降臨。這支由袁紹親手打造、烙上“天子門生”印記的年輕隊伍,即將登上曆史的前台。

喜歡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請大家收藏:()開局附身袁紹:我的五虎將不對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玄幻三國:曹賊竟是我自己 大明:馬皇後護孫,太子爺造反 白話明太祖實錄 回到饑荒年代,我的隨身商城 一個山寨的崛起 衙役淩雲誌 四合院:靈泉水泡茶,婁小娥搶婚 開局覺醒皇血,我在紅月下無敵 聖僧破戒後,反手把我鎖腰袈裟 禦獸,卻是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