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城的硝煙尚未完全散儘,焦糊與血腥的氣味混雜在初冬的寒風中,縈繞不散。城頭之上,那麵殘破的“劉”字大旗已被擲於地下,取而代之的是獵獵飛揚的“晉”字王旗,宣告著這座中原重鎮已然易主。城門洞開,一隊隊晉軍士卒正在軍官的指揮下,有條不紊地清理著戰場上的屍骸,撲滅殘餘的火焰,修複破損的城防。雖然戰爭的創傷觸目驚心,但一種新的秩序,正在這片焦土之上艱難地建立起來。
袁紹並未急於入駐原本屬於劉備的州牧府,而是將中軍大帳設於城外原址。此刻,他正與一眾核心謀士——賈詡、程昱、沮授、田豐、許攸等人,聽取著各路信使如雪片般飛來的戰報。
“報——!張合將軍已肅清汝南城內殘敵,俘獲敵軍傷員及來不及撤離的文官、眷屬共計三千餘人,請示大王如何處置?”
“報——!高覽將軍已控製城內府庫,清點出部分殘存糧秣、軍械,但數目不多,大多已在戰火中焚毀或為劉備軍帶走。”
“報——!文醜將軍追擊劉備潰兵三十裡,斬首數百,因遇新野伊籍接應,且天色已晚,恐中埋伏,已收兵回營。”
“報——!潁川急報,趙雲將軍已成功‘請’到徐元直先生,正護送其前來汝南大營!”
最後一條消息,讓帳內眾人神色各異。許攸等人麵露得色,賈詡依舊淡然,而沮授、田豐則微微頷首,顯然對能生擒徐庶這一結果頗為滿意。
袁紹晉王)端坐主位,手指輕輕敲擊著扶手,心中思緒翻湧。拿下汝南,意味著豫州全境基本平定,中原腹地已儘入囊中。這不僅是軍事上的巨大勝利,更是政治上的裡程碑。然而,他深知,打天下易,治天下難。如何將這片飽經戰火、人心惶惶的土地,迅速轉化為穩固的後方和強大的兵源、糧源基地,是眼下最關鍵的問題。劉備雖敗逃,但影響力猶存;荊州局勢詭譎,孫策周瑜虎視眈眈;內部新舊勢力的整合也需提上日程。更重要的是,經過連番大戰,軍隊需要休整,有功將士需要犒賞,未來的戰略方向需要明確。
“諸位,”袁紹開口,聲音沉穩,將眾人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汝南已下,豫州初定。然,此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當務之急,乃是安豫州之民,收潰卒之心,整編兵馬,犒賞功臣,以蓄力南下,圖謀荊襄。文和、公與、仲德,於安民、整軍、選才方麵,可有良策?”
他沒有急於慶祝勝利,而是立刻將議題轉向了戰後重建與整合,這份清醒與遠見,讓帳下謀士們暗自點頭。
晉王麾下的戰爭機器,在奪取勝利後,迅速切換至高效的內政管理模式。一套組合拳,有條不紊地施展開來。
第一拳:布仁政,安民心。
在沮授、田豐等持重謀士的建議下,袁紹連續下達了數道命令:
赦令:明告豫州各郡縣,凡原屬劉備麾下官吏、將校,隻要放棄抵抗,歸順朝廷晉王),一律既往不咎,量才留用。對於被俘的士卒、文官及眷屬,願歸鄉者發給路費,願留軍者經過甄彆後可編入輔兵或各屯田單位。
賑濟:立即從後方調撥糧草,在汝南、譙郡、潁川等遭受戰火嚴重的地區開設粥棚,賑濟災民,防止饑荒引發民變。同時,派出軍中醫官,為受傷的百姓提供簡易治療。
撫恤:下令統計此次戰事中受損的民戶,給予一定補償,並宣布免除豫州本年度三成賦稅,以休養生息。
肅軍紀:重申軍法,嚴禁士卒搶掠百姓、騷擾地方,違令者斬!派出執法隊四處巡視,確保政令暢通。
這些措施迅速安定了動蕩的局勢。原本惶恐不安的豫州士民,見晉王麾下並非傳說中那般殘暴,反而法度嚴明,頗施仁政,抵觸情緒大減,開始逐漸接受新的統治。尤其是那些被釋放的降卒和留用的官吏,更是成了晉王“寬仁”形象的最佳宣傳者。
第二拳:整編旅,壯軍力。
相較於安民,軍隊的整合更為複雜和敏感。程昱、許攸主要負責此事。
篩選精壯:對投降和俘獲的近兩萬劉備軍士卒進行嚴格篩選,剔除老弱病殘,最終擇其精壯驍勇者約八千人。
打散重編:這八千人並未單獨成軍,而是被徹底打散,以“什”、“隊”為單位,分批補充進顏良、文醜、張合、高覽等主力將領的部隊中。同時,從各主力部隊中抽調部分老兵作為基層骨乾,融入新編單位,以確保控製和戰鬥力。此舉既補充了攻城戰的損耗,增強了各軍實力,又避免了降卒聚集成勢的風險。
妥善安置:對於淘汰下來的老弱,願意歸農的,分給荒地、種子,納入屯田體係;願意從事軍工的,則編入各地的匠作營。
厚待傷患:對雙方受傷被俘的士卒,一視同仁,儘力救治,此舉極大地軟化了抵抗意誌,贏得了“仁義”之名。
經過整編,袁紹在中原戰場的總兵力不降反升,且基層士兵結構更加多元化,河北、中原、豫州兵員融為一體,初步形成了“天下兵源為袁氏所用”的雛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三拳:識英才,擢俊傑。
在袁紹晉王)的特彆授意下,一場針對年輕才俊的選拔與提拔,悄然展開。這一環節,他親自過問,展現了超越時代的識人眼光。
鄧艾:這個在譙郡之戰中展現出非凡洞察力和戰術思維的年輕參讚,被袁紹破格提拔為校尉,調入駐紮壽春的荀攸東路軍團,獨領一軍,負責前沿偵察與機動策應任務。袁紹甚至親自召見,勉勵其“戒驕戒躁,多觀大勢”,令鄧艾感激涕零。
楊修:其人在東路負責檄文、流言等文事,言辭犀利,切中要害,有效擾亂了江夏軍心。袁紹讚其“才思敏捷,堪當大任”,擢升其為參軍祭酒,隨侍中軍,參讚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