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基地的烈日下,穆罕默德正帶領著族人安裝最後一塊太陽能板。銀色的光伏板在沙漠中綿延數公裡,像一片巨大的金屬湖泊,陽光照射在板麵上,轉化成的電流通過電纜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儲能站。當林野帶著聯盟支援隊的車輛駛入基地時,穆罕默德快步迎了上來,黝黑的臉上滿是笑容:“歡迎來到撒哈拉!你們帶來的自動化灌溉設備,終於能讓這片沙漠長出莊稼了!”
此次林野前來,不僅帶來了亞馬遜基地研發的自動化灌溉係統,還帶來了小米和阿裡——這兩個孩子在自動化種植園的建設中表現出色,穆罕默德特意邀請他們來指導沙漠種植技術。“沙漠的晝夜溫差大,土壤保水性差,普通的灌溉係統肯定不行。”小米剛下車,就拿著便攜檢測儀衝向基地附近的沙地,阿裡則打開筆記本,快速記錄著檢測數據,兩人的認真模樣讓穆罕默德連連點頭。
接下來的三天,支援隊和撒哈拉族人一起,在太陽能電站附近開辟出一片試驗田。林野和穆罕默德負責搭建光伏提水係統——利用太陽能發電驅動水泵,將地下深處的淡水抽到地麵;小米和阿裡則根據沙地的特性,調整自動化灌溉的參數,將灌溉頻率從每小時一次改為每兩小時一次,同時在土壤表層覆蓋一層秸稈,減少水分蒸發;阿夏則帶著女人們,在試驗田周圍種植耐旱的沙棘,形成防風固沙的屏障。
試驗田的第一茬作物選擇了耐旱的小麥和玉米。當自動化播種機在沙地上劃出整齊的播種溝,將種子精準地埋入土壤時,撒哈拉的孩子們圍在旁邊,眼中滿是好奇。“這些機器真的能讓沙漠長出糧食嗎?”一個名叫卡瑪的小女孩拉著小米的衣角問道。小米蹲下身,指著遠處的太陽能板說:“你看,那些板子能把陽光變成電,電又能把水抽到田裡,隻要我們好好照顧這些種子,它們就會慢慢長大,結出麥穗。”
然而,沙漠的考驗遠比想象中嚴峻。播種後的第五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席卷了試驗田。狂風卷起的黃沙像刀子一樣刮在光伏板上,發出“劈裡啪啦”的聲響,試驗田的秸稈覆蓋層被吹得無影無蹤,剛發芽的幼苗暴露在風沙中,顯得格外脆弱。
“快!用防水布蓋住幼苗!”林野大喊,眾人立刻行動起來。大牛和幾個年輕族人冒著風沙,將巨大的防水布鋪在試驗田上;阿夏和穆罕默德則加固光伏板的支架,防止板子被狂風掀翻;小米和阿裡則拿著小鏟子,小心翼翼地將吹進播種溝裡的黃沙清理出來。
沙塵暴持續了整整一個下午,當風終於停了下來時,眾人都成了“土人”,臉上和衣服上布滿了黃沙。林野掀開防水布,心中一緊——大部分幼苗都被風沙打彎了腰,隻有少數幾株還保持著直立。“彆灰心,我們還有機會。”他拍了拍小米的肩膀,“立刻啟動智能灌溉係統,給幼苗補充水分,再在土壤表層覆蓋一層塑料薄膜,既能保水,又能防止風沙。”
接下來的幾天,眾人更加用心地照料試驗田。小米和阿裡幾乎住在了田邊的臨時帳篷裡,每隔一小時就用檢測儀檢查一次土壤濕度和幼苗生長情況;穆罕默德則調整了光伏提水係統的功率,確保灌溉用水充足;林野則根據方舟數據庫的資料,調配出一種特殊的營養液,定期噴灑在幼苗上,促進幼苗生長。
半個月後,試驗田終於迎來了轉機——被風沙打彎的幼苗重新挺直了腰杆,嫩綠的葉片在陽光下舒展,玉米苗甚至長出了細小的氣根。當卡瑪和其他孩子看到這一幕時,興奮地在田邊歡呼起來,他們從未想過,在這片隻有黃沙的土地上,竟然真的能長出綠色的植物。
又過了一個月,試驗田的小麥開始抽穗,玉米也長出了飽滿的果穗。自動化收割機在田地裡穿梭,將成熟的作物收割下來,稱重時,所有人都驚呆了——一畝地的小麥產量竟然達到了三百公斤,遠超預期。“我們成功了!”穆罕默德激動地抱住林野,“有了光伏提水和自動化種植技術,我們就能把撒哈拉變成綠洲,讓更多人吃上自己種的糧食!”
豐收的消息通過聯盟通訊網絡傳遍了六個基地,各基地紛紛表示要學習撒哈拉的經驗。阿爾卑斯基地計劃在山脈腳下的草原上建立光伏牧場,利用太陽能為牲畜提供溫水;大洋洲基地則打算在沿海的沙漠地區建設光伏海水淡化站,解決淡水資源短缺的問題。
離開撒哈拉的前一天,林野站在試驗田邊,看著夕陽下的光伏板和綠油油的莊稼,心中滿是感慨。從昆侖山脈的冰原,到亞馬遜的雨林,再到撒哈拉的沙漠,人類文明的火種正在不同的土地上燃燒,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他知道,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在等待著他們,但隻要聯盟團結一心,隻要科技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就一定能在這片燼土上,創造出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喜歡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請大家收藏:()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