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星b的“星際公墓”裡,一束由“星塵麥”與“銀葉麥”編織的花束,靜靜擺放在林野的紀念碑前。碑體由來自地球昆侖的岩石與銀河之心b的礦石拚接而成,正麵刻著他畢生的信念:“從燼土到星河,文明的火種永不熄滅”,背麵則記錄著人類文明的跨越之路——從地球重建到火星築家,從太陽係探索到銀河對話,每一個節點都閃耀著堅守與探索的光芒。
此時的“跨銀河文明聯盟”已正式成立。人類與銀河之心文明共同製定了《銀河文明共生公約》,約定共享科技成果、保護星際生態、傳承文明火種。在聯盟的推動下,“星際技術共享平台”上線,人類的光伏能源技術、銀河之心文明的生態循環技術、雙方聯合研發的“跨星球作物”培育方法,向更多已發現的地外文明開放,形成了覆蓋數十個星球的“銀河文明網絡”。
小米作為人類代表,常駐聯盟的“銀河科研中心”。她帶領團隊與銀河之心文明的科學家合作,將“星塵麥”與“銀葉麥”的基因進一步優化,培育出能在大多數類地行星生長的“銀河麥”。這種作物不僅產量高、適應性強,還能改良土壤環境,成為聯盟各星球推廣的“文明作物”。“當年林先生說,作物是文明的根基。現在,這根基已紮遍銀河。”小米在聯盟大會上展示“銀河麥”的生長數據時,眼中滿是對前輩的敬意,“我們要讓每一顆宜居星球,都長出象征文明共生的麥田。”
阿裡則主導了“銀河通訊樞紐”的建設。這個位於銀河係中心附近的巨型空間站,通過量子信號塔連接聯盟各星球,實現了“零延遲”通訊。空間站內,人類與銀河之心文明的工程師共同工作,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各星球的生態數據、科研進展、居民生活畫麵——火星基地的自動化收割機在金色麥田中穿梭,銀河之心b的柔性建築在恒星風中輕搖,新加入聯盟的“藍星文明”正用人類的光伏板搭建能源站,一切都充滿了文明共生的活力。
文明的傳承在新一代中延續。在啟明星b的“銀河文明學院”裡,來自不同星球的孩子們一起學習。人類的孩子教外星夥伴書寫地球文字,銀河之心文明的孩子展示觸須傳遞信息的方式,藍星文明的孩子分享他們星球的海洋生態故事。課堂外,孩子們在“跨文明農場”裡共同種植“銀河麥”,用小手澆灌著文明的希望。“老師說,我們都是銀河的孩子。”一個人類小女孩舉著剛收獲的麥穗,對身邊的銀河之心夥伴說,“以後我們要一起,把麥田種到更遠的星星上。”
聯盟的“銀河探索艦隊”不斷向銀河係深處進發。“銀河二十號”飛船在距地球百萬光年的“仙女座星係”,發現了一顆名為“新希望”的類地行星。飛船搭載的“銀河麥”種子在星球上成功萌發,淡綠色的幼苗在陌生的土壤中舒展葉片,成為人類與銀河之心文明共同播撒的“文明火種”。當幼苗生長的畫麵傳回聯盟時,所有星球的居民都通過全息投影共同見證——這是文明共生的力量,也是探索永無止境的證明。
在林野逝世十周年的紀念日,聯盟舉辦了“銀河文明慶典”。慶典的主會場設在啟明星b的“星河廣場”,分會場則遍布聯盟各星球。廣場中央,巨大的全息屏幕播放著人類文明的曆程:昆侖基地的第一縷晨光、火星基地的第一片麥田、銀河之心文明的第一次對話、“銀河麥”在新星球的第一株幼苗……畫麵最後,定格在林野的微笑上,與各星球文明代表的笑容重疊,形成一幅跨越銀河的“文明全家福”。
小米站在廣場的高台上,對著聯盟各星球的居民說:“林先生曾告訴我們,文明的意義不在於獨自閃耀,而在於照亮更多的星空。現在,我們做到了——人類的火種已與銀河的光芒交融,成為永不熄滅的銀河星火。未來,我們還要帶著這份星火,走向更遠的宇宙,與更多文明相遇、共生、共榮。”
她的話音剛落,廣場上空綻放出“銀河煙花”——人類的藍色、銀河之心文明的紫色、藍星文明的青色,還有更多新加入文明的色彩,在夜空中交織成巨大的“文明光帶”,像一條跨越銀河的紐帶,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孤獨與共生、探索與傳承。
此時的銀河深處,“銀河探索艦隊”的飛船仍在前行。它們帶著“銀河麥”的種子、文明的信物、共生的信念,向著未知的星係進發。舷窗外,銀河係的旋臂璀璨如練,無數星球在黑暗中閃耀,像散落的文明火種,等待著相遇與連接。
這就是人類文明的故事——從地球燼土中點燃的一簇微光,在堅守中成長,在探索中壯大,最終成為照亮銀河的星火。而這星火,還將繼續燃燒,繼續蔓延,在無垠的宇宙中,書寫著文明無疆、共生永續的不朽傳奇。
喜歡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請大家收藏:()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