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車停在東部手工業據點外時,林野先看到了成片晾曬的編織品——土黃色的草席、褐色的藤筐、彩色的羊毛掛毯,在陽光下像一道道流動的風景線。據點是一片開闊的院落,幾座土坯房連成一排,房前的空地上擺著十幾個製陶輪,幾個穿著粗布衣裳的工匠正圍著陶輪忙碌,雙手沾滿陶土,神情專注又虔誠。
“是聯盟的朋友吧!”一個頭發花白的老人迎上來,他是據點的老工匠,姓趙,大家都叫他趙師傅。老人手裡拿著一個未完工的陶罐,罐身上刻著簡單的花紋,“我們這手藝傳了三代,可最近黏土不夠用,編織的草也快沒了,再這樣下去,這手藝就要斷了。”
跟著趙師傅走進土坯房,林野才發現這裡的困境——牆角堆著少量泛黃的黏土,質地粗糙,雜質很多;編織用的乾草捆放在角落,大部分已經發黴;幾個年輕工匠坐在一旁,手裡拿著半成品,臉上滿是愁容。“好黏土在十裡外的山坳裡,可路不好走,運回來太費勁,”趙師傅歎了口氣,“編織的草要去河邊割,最近天旱,草長得又少又細,編出來的東西不結實。”
林野放下工具包,拿起一塊黏土,在手裡捏了捏:“黏土的問題好解決,我們可以修一條簡易的運輸軌道,用太陽能驅動小車,省力又高效。”老吳也湊過來,看著地上的編織品:“河邊的草不夠,我們可以教大家種植耐旱的蘆葦,既適合編織,又能固土護岸。”蘇曉則從背包裡拿出衛生手冊,翻到原料處理那一頁:“我還可以教大家如何篩選黏土、晾曬乾草,去除雜質和黴菌,提高手工藝品的品質。”
當天下午,改造工作就正式開始。阿凱帶著年輕工匠去山坳裡勘察,規劃運輸軌道的路線——他們用東部工業據點生產的鋼材做軌道支架,用木板做小車,再裝上太陽能驅動裝置,確保小車能自動往返於山坳和據點之間;林野則負責改進製陶輪,給傳統的手動陶輪裝上小型太陽能馬達,讓陶輪轉動更平穩、更省力,還能根據工匠的需求調節轉速。
趙師傅看著改進後的陶輪,眼裡滿是驚喜:“這東西好!以前手動轉陶輪,一天下來胳膊都酸了,現在有了馬達,能多做好幾個陶罐。”林野笑著說:“不僅要省力,還要做出更好的東西。我們還可以在陶罐上做些新花紋,比如聯盟的齒輪圖案,說不定能賣個好價錢。”
蘇曉則和編織工匠一起,去河邊篩選乾草和蘆葦。她教大家如何分辨優質原料,如何用石灰水浸泡原料去除黴菌,如何晾曬才能保持原料的韌性。“處理後的草編出來的東西,不僅更結實,還不容易發黴,能保存更久,”蘇曉邊示範邊說,“以後我們還可以給草染上顏色,編出更漂亮的圖案。”
老吳的任務是指導大家種植蘆葦。他在據點附近的空地上劃出一片區域,教大家如何翻土、播種、澆水,還特意安裝了簡易的滴灌係統,用太陽能驅動水泵,確保蘆葦能健康生長。“等蘆葦長好了,不僅有足夠的編織原料,還能美化環境,改善空氣質量,”老吳對工匠們說,“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接下來的幾天,據點漸漸煥發出新的生機——運輸軌道建成後,優質黏土源源不斷地運進據點,工匠們再也不用費力搬運;改進後的製陶輪和編織工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土坯房裡堆滿了嶄新的陶罐、碗碟和編織品;新種的蘆葦冒出了嫩綠的芽,在微風中輕輕晃動,像一片小小的綠洲。
趙師傅還組織工匠們成立了“手作工坊”,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負責製陶,有的負責編織,有的負責上色,還一起設計了新的圖案——有象征希望的太陽,有代表聯盟的齒輪,還有描繪戈壁風光的山水,每一件手工藝品都充滿了獨特的韻味。
這天下午,中部貿易據點的商人特意趕來,看到滿院的手工藝品,眼睛都亮了:“這些東西太好了!比以前的精致多了,我全要了,以後每個月都來進貨!”工匠們聽到這話,都歡呼起來,臉上滿是自豪——他們的手藝不僅得到了認可,還能通過貿易賺到錢,改善生活。
離開那天,趙師傅和工匠們都來送行。他們給聯盟帶來了一套精美的陶製茶具和一條彩色的羊毛掛毯,掛毯上織著聯盟各基地的標誌,色彩鮮豔,做工精細。“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感謝聯盟幫我們解決了難題,讓這門手藝能傳下去,”趙師傅握著林野的手,語氣裡滿是感激,“以後我們會做出更多更好的手工藝品,為聯盟爭光!”
裝甲車駛離手工業據點時,林野回頭看了一眼——土坯房裡的燈光還亮著,工匠們還在忙碌,新做的手工藝品整齊地擺放在院子裡,在夕陽下閃著柔和的光。他知道,這裡的匠心已經傳承,手作已經煥新,未來,這些凝聚著智慧和汗水的手工藝品,會傳遍聯盟的每個角落,成為文明重建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下一個目的地是哪裡?”阿凱握著方向盤,笑著問。林野打開聯盟地圖,指了指南部的一個文旅據點:“那裡有舊世界的文化遺址,最近在開發文旅項目,需要我們幫忙修複遺址、搭建觀景設施,還要改進基礎設施,讓遊客能安全、舒適地參觀,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曆史和文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蘇曉從背包裡拿出急救包,補充道:“我還可以在那裡設立遊客醫療站,為遊客提供醫療服務,確保大家的安全。”老吳則拿出建築圖紙:“我們可以用環保材料修複遺址,搭建太陽能觀景台和休息亭,既保護遺址,又方便遊客。”
裝甲車在戈壁上行駛,陽光灑在車身上,像一層金色的鎧甲。林野打開收音機,裡麵傳來聯盟各基地的消息——西部牧業據點的牛羊數量越來越多,東部工業據點的手作工具訂單源源不斷,中部貿易據點的手工藝品專區成了熱門打卡地,每一個消息都讓人振奮。
“你聽,”蘇曉指著收音機,眼裡閃著微光,“從工業到農業,從牧業到手工業,聯盟的每一個領域都在蓬勃發展,文明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了。”林野點點頭,握緊了手裡的陶製茶杯——茶杯觸手溫潤,上麵的花紋精致細膩,像一份沉甸甸的匠心。他知道,這趟旅程還在繼續,未來還會有新的挑戰,但隻要匠心傳承,隻要文明不息,就一定能在這片燼土上,讓手作煥新,讓文化永續,讓希望的光芒永遠照耀著每一個角落。
裝甲車繼續前行,朝著南部文旅據點駛去。車頂上的齒輪旗幟在風裡獵獵作響,像在指引著方向,也像在宣告著——匠心傳承,手作煥新,文明的重建之路,正在每一份堅守和創造中,穩步向前。
喜歡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請大家收藏:()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