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車駛入北部“冰雪經濟”試點據點時,林野被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包裹——大地覆蓋著厚厚的積雪,陽光灑在雪麵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遠處的山坡上,幾棵耐寒的鬆樹掛滿霧凇,像一個個白色的精靈;據點的木屋屋頂積著半米厚的雪,煙囪裡冒出的白煙在冷空氣中迅速凝結,勾勒出冬日的靜謐畫卷。
“可算等來了!”據點負責人劉闖迎上來,他穿著厚重的羽絨服,戴著毛皮帽子,手裡拿著一張冰雪項目規劃圖,“我們這裡冬天能積雪五個月,可除了靠打獵和少量耐寒作物過冬,根本沒彆的收入。聯盟說要搞冰雪經濟,我們都想試試,可連個像樣的場地和設施都沒有。”
跟著劉闖走進據點,林野才發現寒地發展的核心難題——木屋的窗戶沒有加裝保溫層,寒風從縫隙裡灌進來,室內溫度隻有零下2c;村民們穿著破舊的棉衣,圍在火爐旁取暖,孩子們的臉蛋凍得通紅;計劃建設冰雪滑道的山坡還處於原始狀態,沒有安全防護設施;唯一的農產品儲存窖裡,土豆和白菜已經開始發芽,冬季食物供應麵臨短缺。
“我們要走‘冷資源變熱經濟’的路子,分三步打造冰雪特色據點。”林野指著規劃圖,“第一步建保暖設施和冰雪場地,確保遊客和村民安全過冬;第二步開發冰雪旅遊項目,比如滑雪滑道、冰雕展、雪地摩托;第三步建設‘雪下溫室’和特色農產品加工線,讓冬季也有新鮮食材和高附加值產品。”
老吳立刻拿出保暖工程方案:“我們給木屋加裝聚氨酯保溫層和雙層真空玻璃,再在室內安裝太陽能供暖係統,即使室外零下20c,室內也能保持15c以上;冰雪滑道旁要搭建防護欄和應急通道,用東部工業據點生產的防滑鋼材,確保遊客安全。”
蘇曉則聚焦“冰雪健康”保障:“我來建設保暖醫療站,配備凍傷治療儀、取暖器和應急藥品;同時編寫‘冰雪安全手冊’,教村民和遊客如何預防凍傷、處理雪地迷路等突發情況,還會培訓一批‘冰雪急救誌願者’,隨時應對緊急狀況。”
阿凱的任務是搭建“雪下溫室”和加工設施:“我們在地下1.5米處建設溫室,利用地熱和太陽能供暖,種植耐寒的生菜、菠菜和草莓;再搭建小型農產品加工車間,將收獲的草莓做成草莓醬、草莓乾,把土豆加工成薯片,通過聯盟貿易網絡銷往南方據點,實現‘冬季增收’。”
當天下午,建設工作就在寒風中啟動。阿凱帶著村民挖掘溫室地基,雖然積雪沒膝、凍土堅硬,但大家熱情高漲,鎬頭與凍土碰撞的“叮叮”聲在雪地裡回蕩;林野和老吳則忙著給木屋加裝保溫層,當最後一塊玻璃安裝完畢,村民王大娘摸了摸窗框,激動地說:“這下再也不用裹著被子做飯了!”;蘇曉的醫療站裡,誌願者們正認真學習凍傷處理方法,手裡的急救包被整理得井井有條。
接下來的日子,冰雪據點漸漸煥發出“熱活力”——雪下溫室裡的蔬菜冒出嫩綠的芽,草莓藤蔓上結出了小小的花苞;冰雪滑道的防護欄安裝完畢,工作人員開始用雪炮機補充積雪,為滑雪項目做準備;加工車間裡,第一批草莓醬新鮮出爐,酸甜的香氣飄滿整個據點。
元旦當天,冰雪景點迎來了第一批遊客。孩子們在滑雪道上歡呼著滑行,大人們在冰雕展前拍照留念,傍晚時分,大家圍在篝火旁,吃著剛烤好的薯片,喝著熱乎的草莓汁,歌聲與笑聲在雪夜裡格外響亮。劉闖拿著遊客反饋表,興奮地對林野說:“沒想到我們這冰天雪地的地方也能吸引這麼多人!這幾天的收入,比過去半年打獵還多!”
離開那天,據點的雪地上已經留下了無數遊客的腳印,雪下溫室的草莓開始成熟,加工車間的訂單已經排到了下個月。劉闖和村民們都來送行,他們給聯盟帶來了一罐罐草莓醬和一包剛烤好的薯片:“這是我們冰雪據點的‘黃金產品’,感謝聯盟讓我們知道,冬天不僅能過冬,還能過好日子!”
裝甲車駛離冰雪據點時,林野回頭看了一眼——夕陽下的雪地泛著柔和的金光,滑雪道上還有遊客在儘情馳騁,溫室的排氣口冒出淡淡的熱氣,村民們站在雪地裡揮手告彆,身影在雪幕中格外溫暖。他知道,這裡的“冷資源”已經變成了“熱經濟”,寒地不再是貧困的代名詞,而是充滿希望的“黃金寶地”,未來,會有更多冰雪據點崛起,讓冬天成為聯盟經濟的“黃金季節”。
“下一個目的地是哪裡?”阿凱握著方向盤,笑著問。林野打開聯盟地圖,指了指東部的一個“海洋經濟”試點據點:“那裡臨近舊世界留下的海灣,聯盟計劃開發海水養殖和海洋旅遊項目,需要我們幫忙建設防波堤和養殖基地,同時研發海水淡化技術,解決淡水短缺問題,讓‘藍色資源’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蘇曉從背包裡拿出“海洋健康手冊”:“我來為據點建設海洋醫療站,配備治療海鮮過敏、曬傷的藥品;同時開設‘海洋安全課’,教漁民和遊客如何應對海上風浪、識彆有毒海洋生物,確保海洋活動安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老吳則拿出“海洋設施方案”:“我們用耐腐蝕的鋼材建設防波堤,保護養殖基地不受海浪衝擊;再搭建太陽能海水淡化設備,將海水轉化為淡水,既滿足養殖用水需求,又能解決村民飲水問題。”
裝甲車在雪後的戈壁上行駛,陽光灑在車身上,像一層金色的鎧甲。林野打開收音機,裡麵傳來聯盟各基地的消息——冰雪據點的草莓醬成了聯盟爆款產品,生態移民新村的沙棘種植麵積擴大了一倍,智慧社區的智能係統又新增了“海洋經濟監測”模塊,每一個消息都讓人振奮。
“你聽,”蘇曉指著收音機,眼裡閃著微光,“從戈壁到冰雪,從陸地到海洋,我們的文明正在不斷探索新的發展空間,讓每一種資源都能發揮價值,讓每一片土地都能綻放光彩。”林野點點頭,握緊了手裡的草莓醬罐——罐裡的果醬酸甜濃鬱,是寒地煥彩的見證,也是聯盟“因地製宜”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他知道,這趟“燼土行”還在繼續,未來還會有新的挑戰,但隻要堅持“向自然要資源、向創新要發展”,人類就一定能在這片土地上,讓每一種環境都成為家園,讓每一個季節都充滿希望,讓文明的火種在寒地、在海洋、在每一個角落永遠燃燒。
裝甲車繼續前行,朝著東部“海洋經濟”試點據點駛去。車頂上的聯盟旗幟在風裡獵獵作響,像在指引著方向,也像在宣告著——冰雪生金,寒地煥彩,文明的重建之路,正在從“適應環境”走向“利用環境”,書寫著人類與自然共生共榮、多元發展的全新篇章。
喜歡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請大家收藏:()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