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車駛入南部“鄉村振興智慧示範”據點時,林野眼前展開了一幅鮮活的鄉村新圖景——村口的智能道閘識彆車牌後自動抬杆,道路兩旁的太陽能路燈根據天色漸暗緩緩亮起;稻田裡,無人植保機低空掠過,均勻噴灑著有機肥;村服務中心的電子屏上,滾動顯示著“農產品電商訂單已發貨”“明天開展果樹種植培訓”的通知;幾位老人坐在廣場的智能休息椅上,用手機掃描椅背上的二維碼,播放著喜愛的戲曲,臉上滿是愜意。
“可算把你們盼來了!”據點鄉村振興負責人陳芳快步迎上來,她穿著乾練的職業裝,手裡拿著一份《鄉村發展台賬》,表格裡的“村集體經濟收入”“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兩項數據正逐年攀升,“我們去年開始推進智慧鄉村建設,可還是有不少難題——農產品雖然能網上賣,但缺乏品牌,價格上不去;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沒人懂技術,智能設備經常‘躺平’;最關鍵的是,養老、醫療等服務跟不上,老人看病還要跑十幾公裡去鎮上。”
跟著陳芳走進村莊深處,林野才看清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村電商服務站裡,幾箱包裝簡陋的柑橘堆在角落,負責人小張正對著電腦發愁:“客戶總說我們的包裝沒檔次,懷疑是‘三無產品’,這個月退單就有10多筆”;稻田邊的蟲情測報燈因沒人維護,鏡頭被蛛網覆蓋,無法準確監測病蟲害;村衛生室裡,隻有一位老村醫,麵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隻能開些基礎藥物,村民想做體檢還得去鎮醫院;更讓人揪心的是,村裡的小學隻有3名老師,卻要教16年級的學生,孩子們的美術、音樂課程幾乎空白。
“我們要走‘智慧賦能產業+數字完善服務+文化留住鄉韻’的振興之路,讓鄉村既‘富起來’,又‘暖起來’,更‘有味道’。”林野指著稻田裡的無人植保機,“第一步打造‘智慧農業產業鏈’,從種植到銷售全流程升級,打響農產品品牌;第二步建設‘數字民生服務體係’,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教育服務;第三步挖掘‘鄉村文化特色’,用科技活化傳統鄉韻,吸引年輕人回流。”
老吳立刻拿出振興方案:“我們從東部科技據點調運‘農產品溯源係統’,給每箱柑橘、每袋大米貼上二維碼,消費者掃碼就能看到種植過程、檢測報告,打造‘透明化品牌’;升級稻田裡的‘智能農業監測設備’,蟲情測報燈、墒情傳感器與村電商服務站聯網,一旦發現病蟲害或土壤缺水,立即推送預警給種植戶和植保團隊;同時建設‘鄉村冷鏈倉儲中心’,延長農產品保鮮期,讓村裡的楊梅、荔枝等生鮮水果也能賣到全國,不再擔心‘爛在樹上’。”
蘇曉則聚焦“民生服務與健康鄉村”:“我來建設‘鄉村智慧健康站’,配備遠程診療設備、全自動體檢儀,村民通過屏幕就能與縣醫院專家視頻問診,體檢數據直接同步到電子健康檔案;培訓村醫使用智能診斷設備,提高慢性病管理水平;同時開展‘健康鄉村行動’,定期組織專家下鄉義診,教村民做健康操、合理搭配飲食;另外,在村裡建設‘老年幸福食堂’,通過智能訂餐係統,老人提前一天下單,第二天就能吃到熱乎、營養的飯菜,解決‘吃飯難’問題。”
阿凱的任務是完善數字服務與文化建設:“我們搭建‘鄉村數字教育平台’,通過直播設備,讓村裡的孩子跟著縣小學的老師上美術、音樂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在村服務中心建設‘數字政務窗口’,村民不用跑鎮裡,在家門口就能辦理社保繳費、低保申請等業務;挖掘村裡的‘古橋文化’‘竹編技藝’,用vr設備製作‘虛擬古橋遊覽’項目,在村文化廣場設置‘竹編技藝數字展示屏’,遊客掃碼就能觀看竹編大師的製作過程,同時開通‘竹編電商直播間’,讓傳統手藝變成‘致富技能’;另外,建設‘鄉村人才公寓’,配備高速網絡、共享辦公空間,吸引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村創業。”
當天下午,建設與推廣工作就在村莊裡啟動。阿凱帶著工人安裝農產品溯源係統,當第一箱貼有二維碼的柑橘打包完成,小張用手機掃碼看到自家果園的種植視頻時,激動得紅了眼眶:“以後再也不怕客戶質疑了,這二維碼就是‘信任證’!”;林野和陳芳一起調試遠程診療設備,村醫通過屏幕與縣醫院專家一起為老人診斷病情,老人握著專家的“虛擬手”,哽咽著說:“不用跑遠路就能看專家,真是太方便了!”;蘇曉的老年幸福食堂裡,老人們正通過智能訂餐係統下單,有的選“紅燒肉套餐”,有的點“蔬菜麵”,臉上滿是期待。
接下來的日子,鄉村漸漸煥發“新生機”——智慧農業產業鏈讓村裡的柑橘銷量翻了3倍,每斤價格比往年高了2元,種植戶李大叔笑著說:“今年光柑橘就能多賺5萬元,打算給兒子在人才公寓租個工位,讓他回村做電商”;鄉村智慧健康站接診了100多位村民,其中20位老人通過遠程診療及時發現了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得到了規範治療;數字教育平台讓孩子們終於上齊了美術課,五年級的小宇用彩筆畫下了村裡的古橋,驕傲地說:“我要把畫傳到網上,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村的橋有多美”;更讓人驚喜的是,已有5位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申請入住人才公寓,準備回村做竹編直播、農產品電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以前總覺得村裡不如城裡,現在家門口就能看病、孩子能上好課,我家兒子也願意回來了,這日子比城裡還舒心!”村民王阿姨坐在老年幸福食堂裡,吃著剛送來的熱乎飯菜,笑著對蘇曉說,“我還跟城裡的親戚說,有空來我們村玩,看看我們的智慧農業,體驗體驗竹編手藝!”
離開那天,村電商服務站的工作人員正忙著打包發往全國各地的農產品,快遞車在門口排起了長隊;鄉村智慧健康站裡,老人正在做體檢,孩子們在旁邊的數字教育教室跟著直播上音樂課;村文化廣場上,幾位竹編藝人正在直播製作竹籃,屏幕上的點讚數不斷上漲;遠處的稻田裡,無人植保機仍在忙碌,夕陽灑在金色的稻穗上,與村莊的白牆黛瓦構成一幅寧靜又充滿生機的鄉韻畫卷。陳芳和村民們都來送行,他們給聯盟帶來了一箱貼有溯源二維碼的柑橘和一件手工竹編籃子:“這是我們智慧鄉村的‘心意’,感謝聯盟讓我們的家鄉既富又暖,還有了自己的味道。未來,我們會繼續把村子建設得更好,讓更多人愛上鄉村!”
裝甲車駛離鄉村振興智慧示範據點時,林野回頭看了一眼——暮色中的村莊亮起了點點燈光,太陽能路燈的光芒與家家戶戶的燈火交織,遠處傳來孩子們的歡笑聲和竹編藝人的直播聲;村口的古橋在燈光下靜靜矗立,仿佛在訴說著鄉村的過去與新生。他知道,這裡的“智慧興村”已不僅是經濟的振興,更是民生的溫暖、文化的傳承,未來,會有更多鄉村像這裡一樣,在科技賦能下煥發新生,讓鄉韻永存、鄉愁可寄,讓“鄉村振興”不再是口號,而是每一個村民觸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下一個目的地是哪裡?”阿凱握著方向盤,笑著問。林野打開聯盟地圖,指了指東部的一個“海洋經濟智慧發展”試點據點:“那裡靠海吃海,卻麵臨‘近海漁業資源枯竭、海水養殖汙染、海洋旅遊同質化’的問題。需要我們幫忙搭建‘智慧漁業+綠色養殖+特色文旅’體係,讓海洋經濟既‘可持續’,又‘高附加值’,實現‘向海而生’到‘向海而興’的轉變。”
蘇曉從背包裡拿出“海洋經濟健康指南”:“我來為據點建設‘海洋生態健康站’,配備海水質量檢測儀、海洋生物監測設備,定期檢測近海水質,防止養殖汙染;同時開展‘漁民健康行動’,教漁民預防風濕、關節炎等職業病,為出海漁民配備智能救生設備;另外,在沿海建設‘海洋災害應急點’,實時監測台風、風暴潮,保障漁民生命安全。”
老吳則拿出“海洋經濟發展方案”:“我們搭建‘智慧漁業監測係統’,在近海布設水下聲呐設備,監測魚群數量和分布,引導漁民‘科學捕撈’,避免過度捕撈;升級海水養殖場的‘循環水養殖係統’,實現養殖廢水零排放,同時用物聯網設備監測水溫、溶氧量,提高養殖成活率;建設‘海洋文旅數字平台’,用vr設備展示海底珊瑚礁、古沉船遺址,打造‘特色海洋旅遊線路’,吸引遊客體驗‘趕海、海釣、海鮮烹飪’等特色活動,擺脫同質化困境。”
裝甲車在通往東部的公路上行駛,窗外的鄉村田野漸漸被沿海防護林取代。林野打開收音機,裡麵傳來聯盟各基地的消息——鄉村振興智慧示範據點的柑橘品牌入選“全國優質農產品”,防災減災智慧樞紐的預警係統在全省推廣,高原生態治理據點的牧民人均收入增長40,每一個消息都讓人振奮。
“你聽,”蘇曉指著收音機,眼裡閃著微光,“從鄉村振興到海洋經濟,我們的文明正在用科技激活每一種可能,用行動讓每一片土地、每一片海域都充滿希望。”林野點點頭,握緊了手裡的竹編籃子——籃子的紋路細膩精致,承載著鄉村的匠心與新生,也承載著聯盟“以人為本、科技賦能”的振興理念。他知道,這趟“燼土行”還在繼續,文明的發展與繁榮之路還很長,但隻要堅持“科技為筆、民生為墨、文化為魂”,人類就一定能在這片土地上、這片海域裡,書寫出鄉村振興、海洋興旺、萬物和諧的壯麗史詩,讓文明的火種永遠燃燒,照亮每一個充滿希望的角落。
裝甲車繼續前行,朝著東部“海洋經濟智慧發展”試點據點駛去。車頂上的聯盟旗幟在風裡獵獵作響,像在指引著方向,也像在宣告著——智慧興村,鄉韻新生,文明的重建之路,正在從“城市優先”走向“城鄉融合”,開啟人類以科技守護鄉愁、以行動建設美好家園的全新征程。
喜歡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請大家收藏:()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