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車駛入東部“海洋經濟智慧發展”試點據點時,林野的視線被一片蔚藍與銀白交織的景象吸引——湛藍的海麵上,幾艘智能捕撈船正沿著預設航線緩慢行駛,船頂的雷達不斷掃描水下魚群;岸邊的海水養殖場裡,透明的圓形養殖艙整齊排列,艙內的三文魚在循環水中自在遊弋,艙壁的電子屏實時顯示著水溫、溶氧量數據;不遠處的海洋文旅區,遊客們戴著vr眼鏡,“沉浸式”體驗海底珊瑚礁的奇幻景象,孩子們的笑聲與海浪聲交織在一起,格外動聽。
“可算把你們盼來了!”據點海洋經濟負責人黃海快步迎上來,他穿著深藍色的航海服,手裡拿著一份《海洋經濟發展報告》,封麵的海浪圖案旁,“智慧漁業產值”“綠色養殖占比”“海洋旅遊收入”三項核心數據呈穩步上升趨勢,“我們去年開始探索智慧海洋發展,可還有不少坎兒沒過去——近海魚群越來越少,漁民‘靠海吃海’卻常常‘空手而歸’;部分養殖場為了省成本,偷偷排放廢水,導致周邊海域出現赤潮;最關鍵的是,海洋旅遊隻有‘趕海、吃海鮮’兩樣,遊客來了一次就不想再來,留不住人。”
跟著黃海登上智能捕撈船,林野才看清海洋經濟的現實困境——駕駛室的魚群探測儀屏幕上,隻有零星幾個綠色光點,船長老周歎了口氣:“以前這個季節,屏幕上全是魚群,一網下去能撈上千斤,現在好幾天才能湊夠一船”;岸邊的某小型養殖場裡,未經處理的養殖廢水順著管道直接排入大海,水麵漂浮著一層白色泡沫,周邊的海帶因汙染已發黃腐爛;海洋文旅區的“海鮮大排檔”裡,菜品多是清蒸、白灼,口味單一,遊客們吃得索然無味;更讓人憂心的是,缺乏海洋生態保護意識,部分漁民在休漁期偷偷出海,用“絕戶網”捕撈,加劇了漁業資源枯竭。
“我們要打造‘智慧引領捕撈+綠色推動養殖+特色激活文旅’的海洋經濟體係,讓海洋從‘被索取’變成‘可循環、能增值、共繁榮’的藍色寶庫。”林野指著養殖艙裡的三文魚,“第一步構建‘智慧漁業生態鏈’,科學捕撈與養護並行;第二步升級‘綠色養殖模式’,實現環境與效益雙贏;第三步打造‘特色海洋文旅ip’,讓遊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真正實現‘向海而興’。”
老吳立刻拿出發展方案:“我們從東部科技據點調運‘遠洋魚群監測衛星終端’,結合近海聲呐設備,構建‘天地一體’的魚群監測網絡,為漁民提供精準的‘捕撈導航’,同時劃定‘禁漁區’和‘休漁期’,用無人機巡邏監管,杜絕‘絕戶網’;升級海水養殖場的‘循環水生態係統’,養殖廢水經淨化處理後重新用於養殖,產生的有機廢棄物轉化為海帶、紫菜的肥料,形成‘魚藻菌’循環鏈;在海洋文旅區建設‘海底觀測館’,通過水下攝像頭實時直播海底生物活動,同時開發‘海洋文化體驗館’,讓遊客學習漁家織網、海鮮烹飪技藝,製作專屬的海洋文創產品。”
蘇曉則聚焦“海洋生態健康與漁民保障”:“我來建設‘海洋生態監測站’,配備海水質量傳感器、赤潮預警儀,實時監測近海水質,一旦發現汙染或赤潮風險,立即推送預警給養殖場和海事部門;開展‘漁民健康守護行動’,為出海漁民配備智能救生衣和心率監測手環,同時在漁港建設‘漁民健康服務站’,提供職業病防治、急救培訓服務;另外,組織‘海洋環保誌願者’隊伍,定期清理近海垃圾,開展‘保護珊瑚礁’公益活動,提高漁民和遊客的生態保護意識。”
阿凱的任務是完善文旅設施與品牌建設:“我們在海洋文旅區搭建‘智慧導覽係統’,遊客掃碼就能獲取個性化旅遊路線,比如‘親子趕海專線’‘海鮮美食專線’;升級‘海鮮大排檔’為‘海洋主題餐廳’,邀請星級廚師研發‘海鮮創意料理’,同時推出‘海鮮宴diy’項目,讓遊客自己動手烹飪;開發‘海洋文旅app’,遊客可預約海釣、體驗漁家生活,還能在線購買特色海鮮產品,實現‘旅遊+消費’無縫銜接;另外,舉辦‘海洋文化節’,開展漁家號子表演、海鮮品鑒大賽等活動,打響據點的海洋文旅品牌。”
當天下午,建設與推廣工作就在海邊啟動。阿凱帶著工人安裝智慧導覽係統,當第一位遊客通過app預約到海釣體驗,興奮地拿著魚竿奔向碼頭時,周邊的漁民們紛紛圍過來詢問:“這個app怎麼用?我們也想把海鮮賣到網上去”;林野和黃海一起調試魚群監測終端,當屏幕上清晰顯示出一片魚群的位置和數量時,老周激動地說:“有了這個‘千裡眼’,再也不用瞎跑了,還能保護魚群,真是一舉兩得!”;蘇曉的海洋生態監測站裡,工作人員正檢測海水樣本,漁民們圍著監測儀,認真聽著“如何判斷海水是否被汙染”的講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接下來的日子,據點漸漸實現“向海而興”的蛻變——智慧漁業係統讓漁民的捕撈效率提高了40,同時休漁期的魚群數量比往年增加了25,老周的船再也不用“空手而歸”;綠色養殖場的循環水係統實現了廢水零排放,周邊海域的海帶重新變得翠綠,養殖戶的收入也比往年增加了30;海洋文旅區的特色項目吸引了大批遊客,“海底觀測館”“海洋文化體驗館”成為網紅打卡地,周末的遊客數量是往年的3倍,不少遊客還通過app購買了海鮮產品,實現“線上線下聯動消費”;更讓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漁民加入了海洋環保誌願者隊伍,主動清理近海垃圾,休漁期偷偷出海的現象也徹底消失了。
“以前總覺得大海的資源取之不儘,現在才知道,隻有好好保護它,它才會一直給我們‘飯吃’。”老周看著船艙裡鮮活的魚群,又望了望湛藍的海麵,笑著對林野說,“我還跟兒子說,以後彆去城裡打工了,回來搞智慧漁業,守著這片海,照樣能過上好日子!”
離開那天,夕陽的餘暉灑在海麵上,波光粼粼,像撒了一層碎金;智能捕撈船滿載而歸,漁民們唱著漁家號子,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海洋文旅區的遊客們仍在儘情遊玩,有的在體驗海釣,有的在製作海洋文創,歡聲笑語不斷;海洋生態監測站的屏幕上,各項水質指標均處於優良範圍,預示著這片海域的未來充滿生機。黃海和漁民們、遊客們都來送行,他們給聯盟帶來了一筐剛捕撈的海鮮和一件遊客製作的海洋文創作品——一幅用貝殼拚成的“向海而興”畫卷。
“這是我們海洋兒女的心意,感謝聯盟讓我們的大海重新煥發生機,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黃海握著林野的手,語氣裡滿是感激,“未來,我們會繼續守護這片海,讓它永遠蔚藍,讓‘向海而興’的故事永遠延續下去!”
裝甲車駛離海洋經濟據點時,林野回頭看了一眼——那片蔚藍的大海在夕陽下漸漸遠去,岸邊的燈塔閃爍著溫暖的光芒,仿佛在守護著這片海域的繁榮與希望。從最初的“燼土”到如今的“興海”,從沙漠到高原,從鄉村到城市,這趟“燼土行”見證了太多的蛻變與新生:光伏大棚讓農田豐收,氫能驅動讓城市零碳,數字孿生讓治理智慧,萬物共生讓自然生機……每一個據點的改變,每一個人的笑容,都印證著“科技賦能文明,行動守護家園”的真理。
車頂上的聯盟旗幟在海風中獵獵作響,林野知道,這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旅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智慧探索、用行動守護。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燼土”變成“沃土”,更多的“困境”變成“機遇”,而“文明火種”將永遠傳遞下去,照亮人類與地球共生共榮的每一段征程。
本卷完)
喜歡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請大家收藏:()從機械師到文明火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