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115師師部派來的特務連給我們根據地送來了一小批武器,在我們哨卡附近進行了一次實彈演示。那些武器真是太厲害了!特彆是那種叫做"自動步槍"的,火力凶猛,比鬼子的歪把子強多了!還有那種火箭筒,一炮就把模擬的碉堡炸了個粉碎!"
蕭然點點頭,微微一笑,沒有做聲。
車隊行駛了一個多小時,來到一片較為密集的窯洞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裡曾經是明朝工部尚書楊兆祖的祠堂,楊家祖宗葬於此,名稱楊家陵。
中央到達延安駐此後,1939年改名楊家嶺。
這裡兩麵環有高山,中間是一條小溝,是個很隱蔽的地方。
中央在楊家嶺先後建成中央大禮堂、中央辦公廳樓、石窯洞14孔、接口石窯洞19孔、瓦房100餘間,並在山腰挖土窯洞100餘孔。
這裡的窯洞排列整齊,有些洞口掛著草簾,有些則安裝了簡陋的木門。
趙誌堅在一處較大的窯洞前停下。
這個窯洞是三孔窯洞,前庭比較寬大,正是啟明同誌從1939年到1943年居住和指揮抗戰的地方。
"啟明同誌就在裡麵。"趙誌堅下馬說道,"他已經等候多時了。"
蕭然整理了一下軍裝,和侯亮平在陸雲舟的帶領下走進窯洞。
窯洞內陳設簡單,土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軍用地圖,一張木桌上放著油燈和幾疊文件。
幾個人正圍坐在桌旁討論著什麼。
見到蕭然進來,他們都站了起來。
一位披著土黃色長披風、頭發略長,下巴上有一個黑痣,高大魁梧的中年人走上前來,蕭然記憶中的圖片影像立刻閃現,他就是啟明同誌。
他老人家也正是我們華國抗日戰爭的啟明星和帶路人。
他的棉衣肘部已經磨得發白,但整個人精神矍鑠,眼神中透著智慧的光芒。
旁邊站著一位麵色黝黑、身材魁梧,穿著洗得發白的軍裝,肩頭打著補丁,蕭然也立刻認了出來,他正是在抗日戰爭中功勳卓巨大的彭帥。
還有一位戴著眼鏡、神情嚴肅,被稱謝仲熏同誌。
另外還有一位略顯清瘦的中年,穿著樸素的灰色軍裝,被稱為洛同誌。
蕭然感到心跳加速。作為來自未來的人,他深知這些革命先輩的曆史地位,正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梁。
現在,作為一位穿越而來的現代青年,能夠親眼見到他們,讓他如何能保持淡定?
他努力保持鎮定,向眾人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報告,抗日同盟軍司令蕭然前來報到。"
啟明同誌微笑著上前,緊緊握住蕭然的手,他的手溫暖而有力:"蕭然同誌,一路辛苦了。快請坐,請坐。"
啟明同誌親自為蕭然搬來一個木凳,又轉頭對警衛員說:"去泡幾碗茶來,用我珍藏的那茶葉。"
待蕭然坐下後,啟明同誌關切地問道:"路上還順利嗎?有沒有遇到什麼危險?"
蕭然恭敬地回答:"謝謝啟明同誌關心。路上還算順利,雖然遇到幾股日軍,但都被我們解決了。"
這時,老總忍不住插話道:"聽說你們從山東過來,路上還遭遇了鬼子,打了幾仗?傷亡情況如何?"
"是的,彭帥。"蕭然回答,"我們用了十天時間,行程約1100公裡。途中經過泰西、冀南、晉綏等根據地,遭遇了六次日軍部隊,全部取得勝利。得益於我們先進的武器和防護裝備,特戰排隻有三名戰士受了輕傷,都是被流彈擦傷,無人陣亡。"
"隻有三人輕傷?"彭帥顯得十分驚訝,"這簡直是個奇跡!要是我們其他部隊也有這樣的裝備就好哇。"
這時,警衛員端來了幾碗茶。
茶葉確實很普通,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已經十分難得。
啟明同誌親自將一碗茶端到蕭然麵前:"先喝口茶暖暖身子,一路上辛苦了。"
“謝謝!”
蕭然雙手接過茶碗,心中湧起一陣暖流,茶葉雖然是粗茶,但恐怕也是這窯洞裡麵最好的待遇了。
他注意到,儘管啟明同誌是最高總指揮,但他的茶碗和其他人一樣,都是粗陶製成,邊緣還有一個小小的缺口。
啟明歎了口氣,語氣沉重:"蕭然同誌,你可能不知道,現在前線的情況很困難。讓謝仲熏同誌給你介紹一下我們目前的基本情況吧。"
喜歡抗日之紅色空間物流請大家收藏:()抗日之紅色空間物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