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亦的大學生活非常簡單,平淡且規律:上課,下課,音樂室,錄音室,圖書館。
以及和室友保持著普通的交情。
琴房裡,鍵盤聲最後一次停下。徐奕摘下耳機,屏幕上音樂工程的文件名是【起風了回鍋肉作品最終deo】。反複調整了好幾天,這首《起風了》的小樣終於讓他覺得可以了。
他沒有完全複製記憶中的原版,而是根據藍星音樂市場的特點,尤其是沈薇嗓音的特質,做了一些細膩的改動:
前奏還是那段熟悉的鋼琴,但加了一點空靈如風鈴般的電子音色,更突出“起風”的氛圍。
編曲上加強了弦樂的鋪墊,副歌部分弦樂更厚重,更有情緒,好托住沈薇嗓音裡那種帶著故事的力道。
他特意在幾個轉音和情緒頂點的句子留下換氣和延展的空間,就像是提前為沈薇那略帶沙啞的嗓音留好了位置。
整首歌混得乾淨通透,人聲被最大程度地凸顯出來。
尤其是沈薇聲音裡那些容易被人記住的細節。
他一遍遍聽著最終版小樣。
耳機裡是音源模擬出來的清亮女聲,技巧完美,但徐奕腦子裡響起的,卻是沈薇那種帶著磨損感,仿佛自帶故事的嗓音。
他甚至能想象她唱到“也甘願赴湯蹈火去走它一遍”時,尾音微微發顫卻倔強的樣子。
準備好了,是時候了。
徐奕打開郵箱。收件人地址,是他好不容易從沈薇在小平台發的歌裡順藤摸瓜找到。
是她簽的那家公司“拾音文化”的投稿郵箱。公司不大,資源也有限,但口碑也還行,主要做獨立音樂和新人培養,還有一位歌王呢,不過已經退出娛樂圈好幾年了。
不管怎麼說,眼下正是徐奕最需要的“跳板”。
他新建郵件,主題寫得乾脆:
【新歌投稿《起風了》指定演唱:沈薇】
“拾音文化投稿部負責人,您好:
冒昧聯係。我是獨立作曲人‘回鍋肉’,有一首原創作品《起風了》,deo詳見附件。
這首歌寫的是成長,離彆和追尋,旋律和歌詞都努力貼近真實情感。
經過反複考慮,我認為貴公司歌手沈薇的嗓音特質沙啞有顆粒感,敘事力強,內在有韌勁)和這首歌非常契合,像是為她量身定做。
她聲音裡的故事感和漂泊氣息,是詮釋這首歌的關鍵。
因此,本次投稿附帶唯一要求:這首歌僅授權沈薇演唱。如非她唱,本人將收回授權,放棄合作。o為小樣,僅作旋律參考。
若貴公司與沈薇認可作品,願意合作,我可提供完整分軌文件,並線上協助錄製,確保成品質量。
期待您的評估與回複。
作曲人:回鍋肉”
郵件發出。看著“發送成功”的提示,徐奕平靜地關掉頁麵。
沒有激動,也不緊張,隻有一種“棋已落下”的篤定。
種子撒下去了,能不能發芽,就看拾音文化和沈薇的眼光了。
他信自己的判斷,也信這首歌。
晚上,滬城一棟寫字樓裡,“拾音文化”投稿部。
負責人林風頭發有些淩亂,眼鏡後麵是一雙因熬夜審稿而通紅的眼睛。
桌上堆著零食袋和咖啡杯,屏幕裡塞滿了未讀郵件和試聽文件。
小公司資源有限,投稿郵箱對所有創作者開放,每天湧進來的歌質量參差不齊,垃圾和自嗨作品占九成九,找好歌就像沙裡淘金。
林風打了個哈欠,麻木地點開下一封郵件:【新歌投稿《起風了》指定演唱者:沈薇】。
“又是指定?”他撇撇嘴,早習慣了。
很多投稿人都會“指定”歌手,有的是粉絲心態,有的是異想天開,真能契合歌手,水平又專業的寥寥無幾。
他隨手點開附件小樣,準備聽個開頭就關掉——例行公事。
舒緩帶點空靈感的鋼琴前奏流出來,模擬人聲乾淨地跟著旋律哼唱。
林風原本懶洋洋靠著椅背,副歌旋律響起的瞬間,他微微坐直了一點。無意識敲桌子的手指停了下來。
“從前初識這世間,萬般流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