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解的內容是華國古代宮廷雅樂,特彆是其中一首名為《承雲曲》的祭祀樂章。
陸教授學養深厚,引經據典,將枯燥的樂理知識與曆史典故、禮儀規製相結合,倒也引人入勝。
“……《承雲曲》相傳為上古時期,祭祀雲神,祈求風調雨順所用。”
“其旋律莊嚴肅穆,節奏舒緩,大量運用了編鐘、磬等金石之聲,講究的是一種‘天人感應’的和諧意境。”
陸教授扶了扶眼鏡,目光掃過台下。
“有哪位同學,可以結合我們上節課講的禮樂製度,談一談你對《承雲曲》中,樂如何服務於禮,以及這種服務背後可能隱藏的局限性或僵化傾向的理解?”
問題一出,教室裡有片刻的寂靜。
這個問題不僅需要理解樂曲本身,還要結合禮樂製度,甚至要求有批判性的思考,難度不小。
很快,前排一個男生率先站了起來,他引經據典,說得頭頭是道,贏得了陸教授讚許的目光和不少同學的欽佩。
接著,又有幾個同學陸續發言,有的從樂器配置分析,有的從演奏場合切入,雖然角度各異,但大都停留在表層。
李瑤瑤也舉了手,她站起身,落落大方,聲音清脆:“我認為,《承雲曲》服務於禮,主要體現在其嚴格的程式化和不可逾越的規範性上。”
“旋律、節奏、樂器、甚至演奏者的姿態,都必須符合祭祀的禮儀要求,不能有絲毫逾越。”
“這種極致的規範,確實強化了祭祀的莊嚴感和神聖性,是禮的完美音響化身。”
“但其局限性也在於此,過於強調規範和儀式,很可能扼殺了音樂本身的情感表達和藝術生命力,使其淪為僵化的儀式符號,失去了與更廣泛情感共鳴的可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她的分析清晰有力,既有對服務的肯定,也點出了僵化的隱患,邏輯嚴謹,引得陸教授連連點頭,不少同學也投來讚同的目光。
等李瑤瑤剛坐下,坐在倒數第三排左邊,一個戴著黑框眼鏡,看起來頗為自信的男生舉起了手。
他叫周明,在班裡也算是個活躍分子,平時喜歡鑽研一些偏門的知識。
得到陸教授示意後,周明站起身,清了清嗓子,開始闡述他的觀點。
他先從《承雲曲》失傳已久,現存資料多為後世推測說起,然後話鋒一轉。
“我認為,前人對於《承雲曲》的理解,可能過於拘泥於祭祀這個框架了。”
“根據我查閱的一些野史雜聞和零星樂譜殘片分析,《承雲曲》的核心,或許並非單純的莊嚴祭祀,而是在莊重的外殼下,隱藏著對自然之力的某種模仿與對話。”
他頓了頓,看到不少同學,包括李瑤瑤,都露出了感興趣的神情,更加自信了幾分,聲音也揚高了少許。
“比如,樂曲中段那個反複出現的、由低音編鐘模擬的嗡鳴節奏,很可能並非為了營造肅穆感,而是在模仿雷聲滾過雲層的低沉威勢!”
“而後麵一段密集、清脆的磬聲,也未必是象征秩序,更像是在描繪雨滴初落、逐漸密集的靈動場景!”
“這是一種更為原始、也更富有生命力的表達!”
“古代先民或許正是通過這種方式,用音樂與他們認為掌控風雨的雲神進行一場平等的交流,而非單方麵的祈求!”
周明的說法新穎大膽,打破常規,而且他講得繪聲繪色,引用的證據聽起來也像那麼回事。
一時間,不少同學都被他吸引,覺得他的解讀彆開生麵,甚至比之前幾位,包括李瑤瑤的,都更有趣,更接近真相。
教室裡響起了一陣低低的議論聲,不少人看向周明的目光帶著驚奇和佩服。
李瑤瑤也微微蹙眉,仔細思索著周明的話。
雖然覺得他的論據有些牽強,野史雜聞的可靠性也存疑,但不得不承認,這個角度的確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喜歡巨星重生:隻想低調做幕後請大家收藏:()巨星重生:隻想低調做幕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