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李瑤瑤再一次投入到了不知疲倦的練歌當中。
而圖書館的古籍區,徐亦的指尖在鍵盤上敲下《三體iii:死神永生》的第一個標題,腦海中的星辰尚未完全鋪開,桌麵的手機便輕聲嗡動。
亮起的屏幕顯示出來自【方靜】的消息,他點開。
方靜:“回鍋肉老師,劉羽君、陳傑、趙欣琬三人的歌曲成品小樣已發至您郵箱,請查收。期待您的意見。”
徐亦:“好。”
退出微信,登錄郵箱,下載附件,解壓。三個音頻文件安靜地躺在文件夾裡。他戴上耳機,依次點開。
《紅色高跟鞋》的前奏率先流淌出來,編曲在原有慵懶時髦的基底上,巧妙地融入了一絲若有似無的琵琶輪指音色,點綴在電子節拍間,增添了幾分東方摩登的韻味。
劉羽君的嗓音被調整得更為鬆弛,那份“甜”被轉化成了略帶沙啞的、自言自語的慵懶感,仿佛都市霓虹下的一抹清醒獨白。
她精準地抓住了那種“愛,但更愛自己”的微妙腔調。
徐亦眉梢微挑。皇朝的製作團隊,果然名不虛傳。這改編,比他想象的更聰明,更貼合這片土壤的聽覺習慣。
接著是陳傑的《酷愛》。強勁的電子節拍下,隱約能聽到采樣自京劇鑼鼓的變形音效,強化了歌曲的戲劇張力與衝突感。
陳傑那把冷調的嗓音,在製作人的調教下,將沉溺與自毀的情緒渲染得淋漓儘致,副歌部分的爆發如同困獸之鬥,絕望又迷人。
最後是趙欣琬的《野孩子》。
編曲中加入了悠遠的古箏琶音,與她清透倔強的嗓音相得益彰,將那份“寧願失戀也不認輸”的執拗,唱出了幾分江湖兒女的灑脫與悵惘。
三首歌,都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曲精髓的同時,披上了一層精心設計的、更易於被華語市場接納的紗衣。
製作水準極高,歌手演繹也遠超預期。
他聽完,略作沉思,然後拿起手機:“可以。超出預期。製作團隊功力深厚,歌手領悟力很好。”
消息發出不久,方靜的回複便來了,似乎一直在等待。
方靜:“您過譽。是您的作品本身提供了足夠的骨架和靈魂。微笑)”
“他們三人都說,拿到歌時,感覺像是終於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聲音。尤其是羽君,困擾她許久的轉型焦慮,似乎找到了突破口。”
徐亦看著屏幕,能想象到對方此刻應是帶著欣賞與探究的神情。回複到:“作品是半成品,需要對的聲音來完成它。”
方靜的消息緊隨而至,帶著一種同行間才懂的探討欲:“這正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
“撇開商業互吹,單純從創作者角度,我很好奇您是如何精準捕捉到他們聲音裡最特質的那部分,並為之‘量身定製’的?這種‘匹配度’,近乎玄學”
徐亦指尖微頓,思考著如何回應這位段位極高的“同行”。
“聽。反複聽。”他打下這簡單的四個字,隨後補充,“拋開已有標簽,隻聽聲音本身的質感、情緒底色、以及可能性。”
“陳傑的冷調裡有未被點燃的火,劉羽君的甜膩下有獨立的骨架,趙欣琬的清澈底藏著不服輸的刺。聽到了,曲子自然就往那個方向長。”
屏幕那頭的方靜,看著這短短幾行字,眼中掠過一絲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