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深處,謹身殿內燭火搖曳,映照得禦座上的朱元璋麵色明暗不定。四大藩王垂手肅立丹陛之下,王卓則恭敬地侍立一側,殿內落針可聞。
朱元璋目光如電,緩緩掃過四個兒子,最終定格在王卓身上。
"今日喚爾等來,是要說一件關乎大明國運的大事。"朱元璋的聲音在空蕩的大殿中回蕩,"王卓,上前來。"
王卓依命上前一步,垂首侍立,心中暗忖:這一刻終究來了,不知這些王爺能否接受這駭人聽聞的真相。
王卓依命上前一步,垂首侍立。
"爾等可知,"朱元璋的聲音陡然提高,"王卓並非當世之人,而是來自六百餘年後的後世!"
四位親王渾身劇震。燕王朱棣猛地抬頭,眼中儘是不可置信;晉王朱棡倒吸一口涼氣,下意識後退半步;秦王朱樉張口結舌,臉色煞白;周王朱橚手指微顫,怔在當場。
"父、父皇......"燕王朱棣聲音發顫,"此、此事太過駭人聽聞......"
朱元璋麵色凝重,語氣漸沉:"王卓乃是被周興的北征大軍在漠北所救,現官居禮部主客清吏司郎中。今日校場上所見軍械,皆是他從六百年後帶來。蔣瓛也已隨他去往後世一探,證實此事。"
諸王駭然變色,看向王卓的眼神頓時充滿驚疑。朱元璋緩緩起身,從案上取過那套《明史》,手指輕輕摩挲著書頁。
"王卓不僅帶來軍械,更獻上了這套記載我大明命運的史書。"朱元璋的聲音帶著幾分沉重,我大明共傳一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諸王聞言,臉色更加蒼白。燕王朱棣張口欲言,卻被朱元璋擺手製止。
"沒有千年的王朝,這個道理咱懂。"朱元璋的聲音陡然轉冷,帶著深深的痛惜,"但讓咱痛心的是,咱死後第二年,就有藩王以"奉天靖難"為名,行叛亂之實!於建文四年攻入南京,允炆焚宮後......下落不明。"
"轟隆!"
仿佛晴天霹靂,四大藩王齊齊跪倒在地,渾身顫抖。每個人心中都在驚濤駭浪中翻騰著一個念頭:造反的是誰?莫非是我?
秦王朱樉率先叩首,聲音發顫:"父皇明鑒,你是知道我的!兒臣對父皇、對大明忠心耿耿,絕無二心!若有人敢謀反,兒臣第一個率兵平叛!"
朱元璋冷冷瞥他一眼,語氣中帶著失望與痛惜:"老二啊老二,史載你在藩暴虐無度,多行不法,淩虐官民,於洪武二十八年被宮人毒殺!咱怎麼生了你這麼個孽障!既痛恨你的暴虐,又痛心你的結局......"
朱樉如遭雷擊,癱軟在地,喃喃道:"兒臣......兒臣知罪......"心中既惶恐又不甘。
晉王朱棡急忙叩頭,聲音急切:"父皇,你是知道我的,兒臣鎮守邊關多年,從未有過二心!若是有人謀反,兒臣......"
"老三!"朱元璋打斷他,聲音中帶著難掩的哀傷,"你更不爭氣!洪武三十一年就病死了,讓咱白發人送黑發人!你母後若在,該有多傷心......"說著,朱元璋眼中閃過一絲淚光,很快又隱去。
朱棡麵如死灰,伏地不敢起身,肩頭微微顫抖,心中既驚駭於自己的早逝,又感受到父皇話語中深藏的父愛。
周王朱橚嚇得魂不附體,聲音微弱:"父皇,你是知道我的,兒臣一向......"
朱元璋的語氣卻緩和下來,帶著幾分慈愛:"老五,你是個好孩子。像你母後,心地善良,醉心醫藥,造福百姓。就算被你侄子削藩囚禁,也沒有造反之心。咱...很欣慰。"提到馬皇後,朱元璋的語氣格外溫柔。
這話音剛落,秦王、晉王、周王三人的目光,不約而同地齊齊射向一直沉默不語的燕王朱棣!
朱棣跪在原地,額間滲出細密汗珠,麵色蒼白如紙,卻仍強自鎮定。他心中已是驚濤駭浪:難道那個造反的人是我?怎麼可能?我怎麼會...
他緩緩抬頭,迎上朱元璋的目光,聲音沉穩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父皇......兒臣......"
朱元璋的目光如利劍般刺向朱棣,整個謹身殿內的空氣仿佛凝固了。這位帝王的心中充滿了矛盾-既為可能出現的叛亂而憤怒,又為可能是自己最器重的兒子造反而痛心。
喜歡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請大家收藏:()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