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離開那莊嚴肅穆的皇宮後,一刻也不敢耽擱,馬不停蹄地朝著城東的東大專家營地奔去。一路上,他的心情如同這多變的天色一般,既有著北疆戰事初定後的些許輕鬆,又因對民生改善和朝廷內部暗流的擔憂而顯得格外沉重。
踏入營地,隻見各類臨時板房與帳篷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仿佛是一個有序運轉的小型城鎮。專家們身著白大褂或工作服,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著。有的專注地調試著精密的儀器,眼神中透露出對科學探索的執著;有的認真記錄著實驗數據,手中的筆在紙上沙沙作響,仿佛在書寫著改變命運的篇章;還有的圍坐在一起,熱烈地討論著實驗方案,各抒己見,氣氛熱烈而緊張。
剛進營地大門,便瞧見譚明正送蔣瓛出門。蔣瓛身著一襲黑色勁裝,身姿挺拔如鬆,眼神敏銳而警覺,仿佛時刻都在警惕著周圍的危險。他見到王卓,趕忙恭敬地行禮,輕聲說道:“王郎中,金陵城內近日暗流湧動,各方勢力皆在暗中活動,您還需多加留意。”言罷,他微微頷首,便匆匆離去,隻留下一個神秘而堅毅的背影。
譚明望著蔣瓛遠去的背影,轉身對王卓笑道:“聽聞你們在北疆取得空前大捷,實乃可喜可賀。北疆百姓得以擺脫戰亂之苦,過上安穩日子,這都是你們的功勞啊。”
“北疆局勢基本已穩。”王卓邊走邊說,臉上帶著一絲欣慰,“年後便可依照現代時空的礦產資源分布圖,逐步開展礦產勘探與開發工作。一旦礦產資源得到合理開發,不僅能促進北疆的經濟發展,還能為大明的整體繁榮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接著,王卓談及在北方的所見所聞,著重提到嚴寒中百姓生活的艱難。他眉頭緊鎖,語氣中充滿了憂慮:“我在北方看到,百姓們在凜冽的寒風中瑟瑟發抖,為了取暖,不得不大量砍伐樹木。山林被破壞得十分嚴重,而現有的取暖方式效率又極其低下,很多百姓家中根本沒有足夠的保暖措施,孩子們的臉上、手上都是凍瘡,老人們也因寒冷而疾病纏身。所以,我打算在南京興建煤爐廠、推廣蜂窩煤以改善民生的想法,希望能讓百姓們在這個冬天不再受凍。”
“此想法甚好。”譚明讚許地點點頭,眼中閃爍著認同的光芒,“工業進步終究是為人民服務,民生理應放在首位。工業的發展如果不能讓百姓受益,那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不過……”他話鋒一轉,神色變得凝重起來,“原本有些事打算年後再逐步推進,但方才蔣瓛帶來的消息,讓我們不得不提前行動。”
“什麼消息?”王卓警覺地問道,心跳不自覺地加快了。
“我們在國子監招收學員,培訓軍戶匠戶子弟,此舉已引起某些人的關注。”譚明壓低聲音,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擔憂,“更為關鍵的是,陛下似乎透露出易儲的想法,如今金陵城內暗流湧動,文人士大夫們暗中串聯,妄圖取締我們的活動,維護所謂的儒家道統。他們害怕我們的改革會動搖他們的地位和利益,所以不擇手段地想要阻止我們。”
王卓心中一凜,這才意識到,無論哪個時代,統治階層中都不乏聰慧之人,已有人敏銳察覺到朝局動蕩與東大之間的關聯。他皺起眉頭,沉思片刻後問道:“那你有何打算?麵對如此複雜的局勢,我們不能坐以待斃。”
“你剛才提出的改善民生思路不錯,但僅靠蜂窩煤遠遠不夠。”譚明目光深邃,仿佛能看穿一切,“我們需要立竿見影、能讓廣大百姓切實感受到好處的舉措。就像在黑暗中點燃一盞明燈,讓百姓們看到希望。”
王卓一臉茫然地看著譚明,不知他所指為何。他撓了撓頭,疑惑地問道:“譚局,您就彆賣關子了,到底是什麼舉措能有這麼大的效果呢?”
譚明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小王,你可知道古代人均壽命為何如此短暫?除了戰亂、災荒與物質匱乏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王卓思索片刻,說道:“是醫療條件差?”
“沒錯,更準確地說,是公共衛生體係的缺失,尤其是對傳染病的防治。”譚明語氣沉重,仿佛背負著千斤重擔,“在古代,一場瘟疫便可讓繁華都市淪為鬼城,這些是我們現代人難以想象的。那時候,人們麵對疾病往往束手無策,隻能聽天由命。”
他長歎一聲,語氣愈發深沉:“你們這代人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從小鮮少見到天花、瘧疾等傳染病,總覺得它們十分遙遠。但你可知道,建國初期我國的衛生狀況有多嚴峻?”
他領著王卓走向辦公室,邊走邊說,仿佛要將那段曆史一一重現:“1949年,全國人均預期壽命僅35歲。這是一個多麼觸目驚心的數字啊!天花、霍亂、鼠疫等烈性傳染病肆虐,就像惡魔一樣在人間橫行。血吸蟲病更是橫掃南方十二個省市的農村地區,患者多達一千多萬人。那些患病的人,身體逐漸消瘦,麵色蠟黃,喪失了勞動能力,整個家庭也因此陷入了困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譚明翻開一份資料,神色肅穆,仿佛每一個數字都承載著無數生命的重量:“為改變這一狀況,新中國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愛國衛生運動。成千上萬的醫療工作者奔赴農村,他們就像一群無畏的戰士,不顧個人安危,深入到最艱苦的地方。他們挨家挨戶為民眾接種疫苗,耐心地向百姓們講解衛生知識。在血吸蟲病流行區,醫務人員赤腳下到冰冷的水田裡滅螺。那冰冷的水田,刺骨的寒意透過他們的雙腳,但他們沒有絲毫退縮。許多人因此感染疾病,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記得有一組數據,”譚明的聲音略帶哽咽,眼中閃爍著淚光,“到1958年,江西省餘江縣宣布消滅血吸蟲病時,當地參與防治的醫務人員中,有二十多人因公殉職。他們中有的正值青春年華,有的已經有了幸福的家庭,但為了消滅血吸蟲病,為了讓百姓們過上健康的生活,他們毫不猶豫地獻出了自己的一切。正是這些無名英雄的付出,才讓我國在1961年徹底消滅了天花,比全球根除天花早了近二十年。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成就啊!”
王卓聽得心潮澎湃,此時才深刻領悟到“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負重前行”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他的眼眶也微微泛紅,心中對這些醫務工作者充滿了敬意。
譚明平複了一下情緒,繼續說道:“這段時間,我們通過走訪和調查發現,在這個時代,天花、瘧疾和血吸蟲病正是威脅百姓健康的三大殺手。”
“天花和瘧疾我有所了解,但血吸蟲病是什麼?”王卓困惑地問道,眼神中充滿了求知欲。
“血吸蟲病是一種寄生蟲病,”譚明神色凝重,仿佛看到了無數百姓正在遭受病痛的折磨,“在江南水網密布的地區極為常見。百姓勞作時接觸疫水,寄生蟲便會鑽入皮膚,引發發熱、肝脾腫大、腹水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致命。在這個時代,這三大疾病每年都要奪走無數生命,讓無數家庭陷入絕望。我曾親眼見過一個村莊,因為血吸蟲病的肆虐,村裡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減少,土地荒蕪,孩子們無人照顧,老人孤獨無助,整個村莊一片死寂。”
他頓了頓,語氣堅定地說:“我們有成熟的藥品和醫療技術,完全能夠有效防治這些疾病。我打算立即啟動一個‘三大疫病防治計劃’,先在南京周邊試點,然後推廣到全國。這個計劃就像一顆希望的種子,隻要我們精心培育,它一定能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為百姓們帶來健康和幸福。”
“這確實能讓百姓立即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王卓恍然大悟,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不過,如此大規模的計劃,需要朝廷的支持吧?沒有朝廷的支持,我們很難順利開展這項工作。”
“沒錯。”譚明點頭,“所以需要你去向朱元璋稟報。但在這之前,我們需要先返回現代時空,準備足夠的藥品和詳細的防治計劃書。我們要製定出一套科學、合理、可行的防治方案,確保計劃能夠順利實施。”
說著,譚明帶著王卓走向營地深處的通訊室:“這樣做有兩大好處。其一,可以切實改善民生,挽救無數生命;其二,當千千萬萬受益的百姓發自內心地擁護我們時,那些士大夫的反對聲音在洶湧的民意麵前,就會顯得蒼白無力。民意就像一股強大的洪流,任何守舊勢力都難以阻擋。”
王卓深以為然。他明白,這不僅是治病救人,更是在這個關鍵時期爭取民心的戰略舉措。當普通百姓切身感受到新事物帶來的好處時,他們就會成為最堅定的支持者,任何守舊勢力都難以阻擋時代的潮流。
王卓啟動指南針,一道耀眼的光芒閃過,他們瞬間返回了現代時空。他們需要在最短時間內準備好藥品和計劃書,用最實際的行動,為大明百姓帶來健康,也為即將到來的變革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他們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滿了挑戰和困難,但他們毫不畏懼,因為他們心中有著堅定的信念和偉大的使命。
喜歡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請大家收藏:()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