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朱樉率先出列的瞬間,整個謹身殿的空氣仿佛都為之一凝。他身姿挺拔如鬆,目光堅定似炬,躬身朗聲道:“父皇!四弟文韜武略,功蓋千秋,乃天賜我大明之守成開拓令主!兒臣擁護四弟為太子!”那聲音洪亮而清晰,如洪鐘般在大殿中回蕩,帶著不容置疑的決心。他提前已知曉內情,此刻表態毫不猶豫,仿佛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激起了層層漣漪。
晉王朱棡緊隨其後,大步向前,每一步都踏得堅實有力,聲音同樣激昂:“兒臣附議!四弟堪當大任!”他的眼神中閃爍著興奮與期待,仿佛已經看到了朱棣登基後大明的輝煌未來,那是一種對家族榮耀延續的渴望。
周王朱橚及其他知曉內情或已被說服的藩王也紛紛出列,他們的動作整齊劃一,如同訓練有素的士兵。每個人都躬身行禮,聲音此起彼伏地表示擁護。一時間,朝堂之上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聲勢,仿佛朱棣登基已成不可阻擋之勢,這股聲勢如同洶湧的潮水,即將衝垮舊有的格局。
勳貴集團互相交換眼神,那眼神中蘊含著複雜的情感,有對未來的期許,有對利益的權衡,也有對朱元璋意誌的敬畏。湯和與傅友德等老將對朱棣的軍事才能本就欣賞有加,此刻更是頻頻點頭。
影片中朱棣對勳貴相對寬厚的形象與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讓他們心中有了明確的抉擇。更何況,他們深知這是朱元璋的意誌,在這位鐵血皇帝麵前,沒有人敢輕易違抗,那是一種對權威的敬畏與順從。
徐允恭、李景隆等人也迅速權衡利弊。他們深知,朱棣若登基,對於勳貴集團來說,或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於是,他們齊齊躬身,聲音整齊而洪亮:“臣等,謹遵陛下聖意,擁護燕王殿下為太子!”那聲音如同一股洪流,在朝堂上洶湧澎湃,帶著對未來利益的期待和對新主的效忠。
朱棣心情激蕩,他的心跳如同擂鼓一般,臉上的表情莊重而嚴肅。他與兒子朱高熾一同出列,腳步堅定地跪倒在朱元璋麵前。朱棣的聲音哽咽卻無比堅定,仿佛每一個字都帶著千鈞之力:“兒臣孫臣)對天發誓!若得繼大統,必善待宗親,厚待勳貴,絕不行骨肉相殘之事!朱棣朱高熾)若違此誓,天人共棄!”
他的眼神中閃爍著真誠與決心,那是一種對未來的承諾,也是一種對家族和國家的責任。朱高熾緊緊跟在父親身後,雖然年紀尚小,但他的眼神中同樣透露出堅定與忠誠。他知道,自己將與父親一起,肩負起大明的未來,這份責任如同沉甸甸的巨石,壓在他們父子心頭,卻也讓他們充滿了使命感。
朱元璋看著跪在眼前的兒子和孫子,又掃視了一圈表態支持的藩王與勳貴,心中那塊壓了許久的大石終於落下。他的眼神中既有欣慰,又有對未來的擔憂。這麼多年來,他為了大明的江山殫精竭慮,如今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繼承人。
他緩緩站起身,蒼老卻依舊挺拔的身軀仿佛承載著整個江山的重量。他的腳步沉穩而有力,每一步都像是踏在曆史的節點上。聲音如同洪鐘,響徹整個謹身殿:“好!既然如此,朕意已決!即日起,廢朱允炆皇太孫之位!改立皇四子、燕王朱棣為大明皇太子!擇吉日,昭告天下!”
那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仿佛是上天對大明的旨意。殿內,眾人齊聲高呼:“吾皇聖明!太子殿下千歲!”聲浪幾乎要掀翻殿頂。那聲音中充滿了喜悅與期待,仿佛看到了大明未來的繁榮昌盛,這聲浪如同歡快的樂章,奏響了大明新程的序曲。
這一刻,大明王朝的儲位之爭,塵埃落定。曆史的車輪,在這裡轟然轉向,沿著一條未知卻充滿希望的新軌道,滾滾向前。朱棣抬頭,望向龍椅上威嚴的父親,眼中充滿了感激與即將肩負天下的沉重。他知道,從這一刻起,自己將不再是那個隻知征戰的燕王,而是大明的皇太子,未來的皇帝。他肩負著國家的興衰、百姓的福祉,以及家族的榮耀。
王卓則默默退到一旁,他的眼神中閃爍著神秘的光芒。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才剛剛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作為曆史的見證者和推動者,他將繼續在這風雲變幻的朝堂中發揮作用,為大明的未來保駕護航。他就像一位隱藏在幕後的智者,默默地操控著局勢的發展。
朱棣深知,自己登基之路雖然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未來的道路依然充滿艱辛。朝堂之上,各方勢力錯綜複雜,如何平衡宗親與勳貴的關係,如何治理國家,如何應對外部的威脅,這些都是他需要麵對的問題。但他並沒有退縮,他以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迎接每一個挑戰。
而那些曾經支持或反對他的人,也在這新的曆史潮流中,尋找著自己的位置。有的會繼續為大明效力,有的則會選擇隱退。但無論如何,大明的曆史已經翻開了新的一頁,朱棣的時代,正式拉開了帷幕,這帷幕背後,是無限的希望與未知的挑戰。
喜歡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請大家收藏:()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