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東宮夜話,字典開蒙_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75章 東宮夜話,字典開蒙(1 / 1)

太子冊封大典的喧囂與禮樂華彩,隨著夜幕降臨如退潮般消散。東宮在宮燈映照下,深邃莊嚴,似蟄伏巨獸吞吐著權力核心的神秘氣息,空氣中彌漫著莊重威嚴,令人心生敬畏。

典禮結束後,王卓待宮燈初上、東宮被暖光籠罩,才帶著“賀禮”求見。內侍恭敬引他至一處雅致偏殿,地龍燒得正旺,暖意驅散冬日寒意,讓人如沐春日暖陽。

殿內,朱棣已換下沉重的太子袞冕,著一襲玄青色暗龍紋常服,從容自信。眉宇間雖帶著典禮積攢的疲憊,如淡淡雲霧,但那雙銳利眼眸中閃爍的振奮與躊躇滿誌,如夜空星辰,無法被疲憊掩蓋,似燃燒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讓王卓意外的是,太子妃徐妙雲亦在座。她身著杏子黃綾襖,外罩湖色比甲,溫婉色彩更襯氣質端雅雍容。眉目含笑,自帶令人心靜的溫婉與聰慧,仿佛能看穿人心。朱高熾自然陪侍在側,胖乎乎的身軀憨態可掬,又透著幾分穩重,宛如小山。

“臣王卓,恭賀太子殿下正位東宮,殿下千歲!”王卓趨步上前,依禮數鄭重參拜,動作透著對太子的敬重。

“哈哈,妹夫來了,此處無外人,不必拘禮,快起來坐下說話。”朱棣心情極佳,一聲“妹夫”親切自然,如春風拉近彼此距離,讓殿內氣氛輕鬆起來。徐妙雲也溫言道:“王侍郎不必客氣,高熾常說起你為朝廷奔波勞碌,今日總算得閒一見。”她聲音輕柔溫暖,帶著母性關懷,讓王卓初次正式拜見的緊張消散不少,心中湧起暖意。

朱棣示意內侍上茶,感慨道:“今日站在奉天殿,聽著山呼千歲,接過金印冊寶……咱這心裡,真是翻江倒海。”他搖頭,壓低聲音,帶著自嘲幽默:“想想後世史書上,咱為‘順位繼承’,改年號,改《太祖實錄》,想想都臉紅,如今倒好,老爺子金口玉言,名正言順,咱這心裡,踏實!也省了後世說書人編排咱黑料!”這話引得徐妙雲掩口輕笑,朱高熾也忍俊不禁,殿內氣氛輕鬆不少。

王卓感受到朱棣的釋然與喜悅,接話道:“殿下眾望所歸,順應天命民心,無需再行‘非常之事’,此乃大明之幸,百姓之福。”

說笑過後,王卓神色一正:“殿下正位東宮,乃國朝大慶。臣備下賀禮,望殿下不棄。”說著,他從布囊中鄭重取出物品。眾人本以為會是奇珍古玩,卻見是一本厚重、紅色塑料封皮、略顯樸素的《新華字典》。

朱棣看著這本與他想象中相去甚遠、甚至有些“寒酸”的書冊,一怔,眼中滿是疑惑,如迷霧籠罩。他掂了掂字典,翻看幾頁密密麻麻的方塊字和拚音,更是不解,皺眉看向王卓:“王卓,你這是……?”倒是朱高熾,看著字典,胖乎乎的臉上露出恍然和深思。

“殿下,”王卓雙手虛引,指向字典,語氣鄭重,“此物名曰《新華字典》,看似平常,卻是臣以為眼下對大明、對殿下宏圖偉業最為緊要的賀禮。”

他深吸一口氣,詳細闡釋:“殿下,工業化非空中樓閣,其根基在於人,在於具備基礎知識和文化的工匠、技師、識字的農夫與士兵!東大工業化起步時,人口約四億,文盲率高達八成,起步艱難。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啊,無數人被困在知識牢籠外,隻能從事最原始、辛苦的勞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卻始終無法擺脫貧困與愚昧的枷鎖。如今我大明,人口約六千萬,文盲率隻怕更高,近乎九成五以上目不識丁。這意味著,大明完成工業化所需的人口基數增長、合格勞動力培養,難度遠超東大,至少需多耗費兩三代人光陰。若不能及時改變,大明工業化之路必將舉步維艱,甚至半途而廢。”

朱棣眉頭緊鎖,意識到問題嚴峻,如大山壓在心頭。他沉聲道:“所以,你之前力主建立公共衛生體係,推廣新式醫學,除了‘改善民生’,更深一層,便是為了……提高人口成活與壽數,增加人才孵化的‘基數’?”

“此乃目的之一,主要目的還是改善民生”王卓點頭肯定,“但人口數量隻是沃土,人口素質方是良種。我們必須儘快提高全民,至少是工匠、軍士、吏員及下一代的文化水平,方能支撐起工業化的巨廈。否則,即便有再多人口,也不過是一群毫無方向的烏合之眾,無法為國家強大貢獻力量。就如同一座沒有根基的大廈,看似龐大,卻隨時可能崩塌。”

朱棣聞言,陷入沉思。他手指無意識地在紫檀木禦案上輕輕敲擊,目光閃爍,時而堅定,時而猶豫,內心在激烈權衡。良久,他喃喃低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話音落下,殿內氣氛一凝,仿佛有寒意蔓延,眾人心都提了起來。

王卓心中頓時一緊,他能清晰地感覺到朱棣心態的微妙變化。從那個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為了理想奮力爭取認可的皇子、將軍,轉變為需要權衡統治術、考慮如何穩固江山的儲君,這種轉變如同一次心靈的蛻變,充滿了掙紮與矛盾。這“愚民以便駕馭”的思想,幾乎是刻在舊時代統治者骨子裡的烙印,如同頑固的藤蔓,緊緊纏繞著他們的思維。這一刻,他對另一個時空那位堅持掃盲、開啟民智的偉人,其心胸與格局更是欽佩不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知道必須迎難而上,如黑暗中點燃明燈。王卓深吸一口氣,目光堅定地看向朱棣,聲音清晰有力地反駁:“殿下,請恕臣直言,後世考證,此言恐是千古誤讀!孔夫子本意,或應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民眾若明理且能夠做到,就引導他們去施行;若民眾暫時不理解或做不到,便要努力去教化他們,使他們明白事理。此乃聖王教化萬民之責任,而非愚弄百姓之權術!夫子一生周遊列國,傳播學說,不就是希望天下人都能明理知禮嗎?我們又怎能違背他的本意,將百姓蒙在鼓裡呢?若真如此,我們與那些暴虐無道的昏君又有何異?”

“竟有此事?!”朱棣猛地抬頭,眼中滿是震驚與不可思議,仿佛聽到了離經叛道的言論。他眉頭緊鎖,陷入思考,試圖在記憶中尋找依據,卻一無所獲。

就在朱棣驚疑不定之際,朱高熾開口了,聲音溫和卻如匕首般鋒利:“父王,請您細想,千百年來,文人士大夫為何一邊高舉孔夫子‘克己複禮’的大旗,卻將夫子‘有教無類’的宏願悄然束之高閣?他們並非不懂教化之重要,實則是想壟斷知識,以此固化‘士農工商’的階層,確保自身超然地位永固!他們害怕知識的普及會讓更多的人崛起,威脅到他們的特權,所以寧願讓百姓愚昧無知,成為他們統治下的順民。他們利用知識作為武器,操控著社會的走向,為自己謀取私利,卻置國家的興衰於不顧。”

他頓了頓,觀察著朱棣的神色,繼續深入剖析:“愚民之策,短期看,或許便於君王驅使,但長遠計,最大的得益者,永遠是那些壟斷了知識解釋權與上升通道的士大夫階層!他們如同盤踞在君王與萬民之間的‘巨賈’,壟斷著最寶貴的‘貨物’——知識!而廣大百姓,則被剝奪了接受教育的權利,永遠隻能在社會的底層掙紮。”

朱高熾的聲音逐漸激昂,仿佛一團燃燒的火焰:“我們為何要任由這‘中間商’賺取所有的差價,扼殺國家的活力?曆代王朝崩潰,表麵看是土地兼並,流民四起。然則兒臣在東大學習後方才徹悟,土地兼並的背後,根源在於知識壟斷導致的階層徹底固化!士大夫利用知識特權攫取權力,進而兼並土地,壟斷財富,最終使統治階層成為一潭死水,底層永無上升之望。當活水斷絕,死水唯有發臭腐化,王朝崩潰便成定局!掃盲,開啟民智,看似動搖陳規,實則是為大明引入活水之源,打破這周而複始的千年死循環啊,父王!隻有讓百姓都擁有知識,國家才能充滿活力,才能不斷發展壯大。否則,我們的大明終將重蹈曆代王朝的覆轍,走向衰敗和滅亡。”

王卓聽著朱高熾這番結合了曆史洞察與現代觀念的透徹分析,心中大為激賞。讓這位未來仁宗去東大留學,這步棋真是走得妙至毫巔!

朱棣的目光在兒子誠懇而熾熱的臉龐上停留良久,又轉向王卓,最終落回那本看似平凡無奇的《新華字典》上。殿內寂靜無聲,隻有燭火偶爾爆開的輕微劈啪聲。他臉上的猶疑、掙紮、統治者的算計與新理念的衝擊交織在一起。終於,他眼中所有的迷霧散去,化為一片清明與決斷,他伸手重重撫過字典的紅色封皮,沉聲道:

“好!你們所言,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是咱被舊規迷了眼!千百年的窠臼,未必就是真理!這掃盲啟智之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他目光銳利地看向王卓和朱高熾,“年後,便由你二人主導,以東宮和工業發展部為核心,給咱精心籌劃一個‘掃盲運動’的章程出來!先於京師、北平等要地試點推行!這本《新華字典》……”他將其鄭重拿起,“便是咱大明掃盲開智的第一塊基石!”

東宮的這一次夜談,決定的不僅僅是一項新政,更像是一柄鑰匙,試圖打開一扇被鎖閉了千年的、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知識的微光,將從這本小小的字典開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喜歡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請大家收藏:()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末日十二城 泰坦星遊記 全球冰封:我的彆墅成了安樂窩 地球之重啟 逆命之瞳 星際穿越遭遇遠古食人族 閉關三萬年,仙帝被摸金 星際:什麼是破爛,這些都是寶貝 深淵入侵?我箭獵天下 熱血傳奇之天龍破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