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裡,空氣仿佛凍住了。王卓立下的軍令狀和黃子澄“動搖國本”的指責,像兩堵無形的牆撞在一起,誰也不讓誰。
支持改革的人心裡著急,保守派則冷眼等著看皇帝最終會偏向哪邊。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龍椅上的朱元璋身上,那沉默壓得人喘不過氣。
就在這僵持不下的時候,一個沉穩的聲音打破了寂靜。
“父皇,”太子朱棣從隊列裡站出來,聲音洪亮,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兒臣身為工業發展部的負責人,對修鐵路的事也琢磨了很久。剛才聽了各位大人的意見,都是為了國家和百姓著想,兒臣覺得很有道理。國庫緊張,民力疲憊,確實是實際情況。所以,兒臣有個想法,或許能兩全其美,既能把鐵路修起來鞏固國防,又不會改變現有的徭役製度。”
朱元璋眼皮抬了抬,看不出情緒,隻簡單吐出兩個字:“說吧。”
“是。”朱棣拱手,思路清晰地開始解釋,“如今我大明北邊,韃靼已經歸順,兀良哈也內附了,大的邊患基本平定。隻剩下西北的瓦剌還在蹦躂,不成氣候。等今年秋天,兒臣願意親自帶兵出塞,徹底掃平瓦剌,永絕後患!”
這話帶著一股戰場上帶來的殺伐之氣,讓一些文官心裡一緊。他話鋒隨即一轉:“等到那時候,北方安穩了,自然不需要駐紮現在這麼多軍隊。兒臣的想法是,可以把北方的一部分駐軍,轉成專門的‘鐵道兵’!這支部隊就負責鐵路的勘探、修建,以及建成後的保衛、運營和維護。他們的軍籍、管理還歸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管,一切按軍隊的規矩來,但他們的軍餉、裝備,還有修鐵路的專項費用,全部由工業發展部來出,不動用國庫一文錢。”
朱棣目光掃過鴉雀無聲的朝堂,尤其在臉色不太好看的楊靖和黃子澄臉上停頓了一下,最後看向朱元璋:“這樣一來,第一,不用戶部的錢,減輕國庫壓力;第二,不改變徭役,當兵的和老百姓服役是兩碼事,用軍隊去修路,曆史上也有先例,不算創舉;第三,還能借助軍隊的紀律和組織能力,效率比征發民夫高得多,能更快把鐵路修好。可以說是一舉三得,請父皇定奪!”
這話一出,滿朝文武,包括剛才激烈反對的楊靖、黃子澄等人,一時都愣住了,互相看著,說不出反駁的話來。
用軍隊去修路!這完全跳出了他們爭論的“征發民夫”還是“雇傭民夫”的圈子。軍隊自成體係,當兵吃糧、服從命令是天經地義,軍餉由工業發展部這個“錢袋子”出,戶部也沒話講。最關鍵的是,這絲毫沒碰觸他們死死抱住的、針對普通百姓的徭役製度!這招太高明了,是個完美的政治妥協,繞開了最核心的矛盾,卻達到了修路的目的。
王卓站在旁邊,清楚地看到朱棣身後不遠處的朱高熾,正偷偷朝他擠眼睛,圓臉上帶著點小得意。王卓立刻明白了——這“鐵道兵”的主意,肯定是朱高熾這個在東大留過學、知道現代工程兵的小胖子給他爹出的點子。知識這東西,哪怕隻是知道個概念,在不同時候也能起到關鍵作用。
龍椅上,朱元璋沉吟了一會兒。太子的這個方案,幾乎把明麵上的反對理由都堵住了,而且把修鐵路和軍隊改革、北疆防禦綁在了一起,名正言順,也更符合他鞏固朱家江山的需求。他雖然對王卓可能帶來的深層變化心存警惕,但對於能明顯增強國家控製力,尤其是軍事投送能力的具體項目,他是願意看到的。
“準了。”朱元璋終於開口,一錘定音,“修鐵路的事,由工業發展部統籌,太子朱棣總負責。‘鐵道兵’的組建、駐地選擇、路線勘察這些具體事情,兵部、工部配合辦理,限你們一個月內拿出詳細方案來。”
“兒臣臣)遵旨!”朱棣、王卓和相關官員齊聲答應。
不少大臣心裡都鬆了口氣,不管怎麼說,這場激烈的爭吵總算有了個結果。就在一些人以為風波過去,等著宣布退朝的時候,朱棣卻再次拱手,聲音清晰地響起:“父皇,鐵路的事情既然定了,兒臣心裡還有一件事,關係到國家根本和百姓生活,不吐不快,請父皇準許兒臣說說。”
剛剛緩和的氣氛瞬間又繃緊了!所有人的心一下子提了起來,目光驚疑不定地看向朱棣。太子還要說什麼?他那個“鐵道兵”的主意已經很厲害了,難道還有後招?
喜歡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請大家收藏:()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