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朱及第開門見山,“我們討論了建文帝身後所代表的勢力,以及可能引發的北方與勳貴集團的不安。那麼緊接著一個核心問題就來了:如果北方和淮西舊部真的選擇了‘放棄’或‘不作為’,那為什麼最終是燕王朱棣成為了他們事實上的選擇?其他藩王呢?他們為何幾乎全程沉默?”
朱及第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再次點開了互動區。“我們來看一位id叫‘大明陰謀論者’的網友的長篇分析,我覺得他的觀點非常具有啟發性。”
他稍微清了清嗓子,開始閱讀,每讀一段,便有意識地稍作停頓,或輕輕滑動麵前無形的光幕,讓信息得以充分消化。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朱棣的獨特性。”
朱及第念道,語速放緩,“他是諸藩王中實力最雄厚、軍事才能最卓越的一位,常年鎮守北疆,與蒙古勢力周旋,其麾下的北平都司兵將是明軍最精銳的邊防力量之一。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深度嵌入在北方的軍事政治經濟複合體之中。他與徐達長女聯姻,與北方勳貴集團關係盤根錯節。他本身就是這個體係孕育出的最強代表和最大受益者之一。”
他停頓了一下,目光掃過鏡頭,仿佛在確認觀眾是否跟上。
“因此,”朱及第繼續念,同時用手指虛點著文字,強調重點,“當南方文臣集團主導的建文帝朝廷推行激進削藩,嚴重威脅到整個北方軍事集團和勳貴利益時,朱棣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們彙聚力量、進行反擊時所能找到的最強有力、最名正言順以‘清君側’為名)的旗幟。選擇他,是實力、地緣、利益關係綜合考量下的必然結果。”
朱及第端起旁邊的水杯,喝了一小口,給了他所認為網上其實是天幕下)觀眾一個短暫的喘息和思考時間,然後才點開下一段。
“那麼,其他藩王為何不采取行動呢?”
他讀著網友的分析,
“這位網友認為,這恰恰反向證明了這場鬥爭的本質並非簡單的‘藩王造反’,而是更深層的勢力洗牌。
其他藩王,無論是實力、威望還是與北方基本盤的關聯緊密度,都遠不及燕王朱棣。
他們非常清楚,在這場以北方勢力為基本盤、針對南方文臣集團的博弈中,他們即便想有所作為,也根本無力挑戰朱棣的地位,更無法獲得足以抗衡的支持力量。
因此,他們的沉默和觀望,本質上是一種理性的認知:這場大戰的主角隻能是朱棣和朱允炆,他們插手不僅無用,反而可能引火燒身。這是一種基於實力和政治現實計算的、無奈的‘默許’。”
這番分析讓奉天殿前的諸多藩王,包括朱樉、朱棡在內,都麵露複雜之色。未來的他們或者他們的後代,竟是因為這種原因而作壁上觀?
朱及第深吸一口氣,仿佛也知道接下來的內容更為關鍵。“接下來,這位網友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鏈,來說明建文帝朝廷決策的搖擺如何最終導致了淮西舊部與武將集團最終全麵倒向了朱棣。”
他放慢語速,一字一句地念道:
“一個關鍵的時間序列足以說明問題:白溝河之戰,李景隆或可視為淮西勢力消極態度的代表)再次慘敗,燕軍聲勢大振,兵鋒直指山東、江淮。
建文帝在巨大軍事壓力和政治恐慌下,做出了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舉動——他被迫罷免了齊泰和黃子澄的官職,讓他們離開中樞網友備注:此舉史書有載,可查《明史·恭閔帝紀》),這顯然是在向淮西與北方的反對勢力釋放緩和與談判的信號。”
朱及第在這裡做了一個明顯的手勢停頓,讓這個重要信息被充分吸收。
“然而,”他語氣一轉,帶著一種戲劇性的張力,“就在齊黃二人去職後不久,或許是出於忠勇,或許是局勢微妙變化帶來的戰機,大將平安、盛庸等卻在東昌打了一個漂亮的大勝仗!此即著名的東昌大捷,燕軍精銳受損,大將張玉戰死,朱棣本人險些喪命。”
他輕輕敲了敲桌麵,強調接下來的轉折。
“東昌大捷,本應是對妥協政策的最佳肯定,證明即使沒有齊黃,以淮西舊部與武裝集團所掌控的朝廷軍隊並不想讓朱棣徹底取代建文。但建文帝的反應卻令人匪夷所思——他或許將此勝誤讀為自身正統地位的天然勝利,或許抵不過身邊剩餘南方文臣的鼓動,竟然很快又將齊泰、黃子澄召回了朝廷,重新委以重任!”
朱及第搖了搖頭,臉上露出一種“果然如此”的表情,繼續念道:
“這一反複無常的決策,被網友認為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它徹底摧毀了淮西、武將、北方勢力及觀望者對建文帝朝廷最後的一絲信任。他們認定,這個朝廷的核心決策圈無法擺脫南方文臣的影響,任何妥協都是暫時的,唯有徹底推翻,才能保障自身利益。”
“於是,”朱及第的總結帶著一絲冷峻,
“接下來的戰局發展就順理成章了:燕軍迅速調整戰略,不再與平安、盛庸等悍將在河北、山東進行艱苦的拉鋸戰,而是發揮機動性,千裡奔襲,直撲防禦相對空虛的應天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而更驚人的是,一路之上,長江天塹前的重重防線形同虛設,素稱精銳的朝廷水師竟不戰而降,調轉船頭,載著燕軍安然渡江!
這難道僅僅是軍事失敗嗎?不,這更像是整個南方以北的防禦體係,從軍隊到官僚係統,在那一刻,從意誌上已經徹底瓦解了。”
天幕之上,朱及第的總結已然完畢,光華漸隱。然而,奉天殿前,乃至整個大明所有能觀看到天幕的角落,卻陷入了一種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加深沉、更加詭異的寂靜之中。
後世網友那一連串冷靜到近乎冷酷的分析——什麼“北方基本盤”、“利益代言人”、“地緣政治博弈”、“集體默許與理性選擇”——像一場前所未有的思維風暴,粗暴地灌入了洪武十一年所有聆聽者的腦海中。
如果說之前的天幕內容像是聽說書人講一個離奇悲壯的未來故事,那麼今晚的剖析,則像是一群來自未來的、冰冷無情的“法官”,在用他們無法理解的邏輯和語言,解剖著大明江山的肌體、血脈與神經,最終將一場皇族內戰,定性為一場不可避免的、由結構性矛盾引發的必然爆炸。
這種視角,對於殿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實在是太超前,太匪夷所思了!
莫說是那些憑軍功起家、本質上仍是“聚眾造反的農民或小地主”的淮西勳貴們,如李文忠、藍玉等人,他們聽得雲裡霧裡,隻覺得腦袋嗡嗡作響,隱約明白好像是自己這幫人未來“集體擺爛”了,但其中複雜的邏輯鏈條,他們根本串不起來,隻能張著嘴,茫然地互相看著。
即便是李善長、宋濂這等被譽為當世大儒、智謀深遠之輩,此刻也感到心神劇震,思緒一片混亂。
他們熟讀聖賢書,精通經史子集,論權謀機變、治國安邦,自問不輸於人。
但他們思考的範式,始終跳不出“君君臣臣”、“忠奸善惡”、“王道霸道”的框架。何曾想過,可以用“利益集團”、“地域代表”、“結構性矛盾”這種仿佛匠人剖析器械般的冰冷術語,來解構一場波及天下的皇權更迭?
他們那飽讀詩書的大腦,缺乏處理這種“陰謀論”模型所需的複雜政治想象力。
李善長撚著胡須的手僵在半空,宋濂則望著天幕消失的方向,眼神空洞,仿佛一生的學問在某種降維打擊下變得蒼白無力。
更有趣的則是在錢塘江觀幕的施耐庵與羅貫中。這兩位正在或即將創作《水滸傳》、《三國演義》的文學巨匠,原本對自己的作品中對權謀、人心、天下大勢的描繪頗為自得。
此刻聽了後世網友這番將地域、經濟、利益、製度因素融為一體,宏觀與微觀結合的分析,再對比自己筆下那些基於個人忠奸、智慧勇武、兄弟義氣構建的故事,頓時生出一種難以言喻的羞愧感。
施耐庵喃喃自語:“某筆下梁山好漢之聚義,與此等…此等‘基本盤’、‘博弈論’相比,竟如孩童嬉戲般幼稚可笑……”
羅貫中亦深感震撼,他正在構思的漢末群雄逐鹿,似乎也有了全新的、更複雜深刻的解讀可能。
龍椅上,朱元璋的震撼更遠勝所有人。他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最深諳權力運行的黑暗麵,也隱約能感覺到各地域、各派係之間的齟齬。
但後世網友這種將一切攤開在陽光下,用近乎“科學”的方法進行歸因的方式,依然讓他感到一種毛骨悚然的通透感。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識到,他親手建立的這個龐大帝國,其內部蘊藏著如此深刻而自動運行的矛盾。
皇帝的個人意誌,在這些龐然大物般的“基本盤”麵前,有時竟顯得如此無力。他之前隻想著如何削弱藩王、製約勳貴、平衡文武,卻從未想過,這些力量本身會根據自己的利益,集體選擇甚至“製造”出一個新的皇帝來!
整個奉天殿,鴉雀無聲。人們仿佛集體失語,被一種來自未來的、超越他們理解維度的“知識”和“思維模式”給徹底震懾住了。這天幕,放的不僅是未來的“奇案錄”,更是在對他們固有的世界觀,進行著一場無聲卻猛烈的衝擊。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