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及第並未停歇,繼續以激昂的語調描繪著永樂大帝的武功:“老鐵們,第一次北征的輝煌並未讓永樂皇帝停下腳步。為了徹底肅清北元殘餘勢力,鞏固邊疆,他於永樂十二年1414年)初,毅然發起了第二次親征漠北!”
畫麵隨之切換,展現出更加蒼茫壯闊的北疆風光和綿延不絕的明軍隊伍。“此次的主要對手,不再是韃靼,而是上一次坐收漁利、實力急劇膨脹的瓦剌部。其首領馬哈木在統一瓦剌三部後,野心勃勃,不僅抗拒明廷命令,扣押使者,更率軍進抵飲馬河,聲稱襲擊韃靼阿魯台,實則南窺大明邊境,威脅甚囂塵上。”
“永樂大帝決意親征,大軍再度集結,號稱五十萬,實際兵力應有十萬人上下。此次出征,明軍在組織上更為精進,分為大營和五軍兩大塊。”天幕上浮現出明軍陣容示意圖,“安遠侯柳升領大營;武安侯鄭亨領中軍;寧陽侯陳懋、豐城侯李彬分領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譚青分領左、右掖;都督劉江、朱榮則為前鋒。”
“值得注意的是,”朱及第補充道,“此次北征,永樂皇帝帶上了年輕的皇太孫朱瞻基即後來的明宣宗),意在讓其親曆戰陣,曆練軍事。”
“大軍於三月自北京出發,經數月艱苦跋涉,六月間進抵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瓦剌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等率三萬精銳騎兵,依托山勢,分三路嚴陣以待。”
天幕畫麵呈現出兩軍對壘的緊張場麵,“瓦剌騎兵,尤其其中裝備精良的重裝騎兵,頗具中亞風格,人馬皆披重甲,衝擊力極強,堪稱勁敵。”
“戰役打響,明軍展現了強大的多兵種協同作戰能力。”朱及第詳細解說道,“安遠侯柳升率先指揮神機營以神機銃炮等火器猛烈轟擊瓦剌軍陣,‘斃賊數百人’,有效挫敵鋒芒。隨後,明軍諸將分頭進攻:武安侯鄭亨攻其中路,雖中箭而退;寧陽侯陳懋、成山侯王通等擊其右翼;豐城侯李彬、都督譚青等攻其左翼,戰鬥異常激烈,明軍都督滿都等將領力戰殉國。”
“戰至午後,關鍵一刻來臨!”朱及第語氣加重,“永樂皇帝朱棣親率數千精銳鐵騎,抓住戰機,直衝瓦剌軍陣核心!皇帝身先士卒的雷霆一擊,徹底動搖了瓦剌軍心。明軍乘勢全麵掩殺,瓦剌軍終致潰敗。明軍奮勇追擊至土剌河今蒙古國圖拉河),生擒數十人,馬哈木、太平等遠遁。”
“此役,史稱忽蘭忽失溫之戰。”朱及第總結道,“關於戰果,記載有‘殺其王子十餘人,斬虜首數千級’之說,明軍自身亦傷亡相當。無論具體數字為何,此戰沉重打擊了瓦剌主力,使其‘宵遁’,短期內無力南侵。馬哈木在戰敗後不久去世,瓦剌部此後多年向明朝謝罪、朝貢。永樂大帝下令將忽蘭忽失溫改名為‘殺胡鎮’,而後班師回朝。”
“經此一役,”朱及第的聲音帶著肯定,“北元分裂而成的兩大勢力瓦剌與韃靼都受到了重創,永樂皇帝通過武力震懾,再次確立了明朝對蒙古諸部的宗主地位。其深入漠北、尋敵決戰的戰略氣魄,以及步、騎、炮協同的戰術運用,均堪稱經典。”
“然而,伴隨著如此重大的軍事行動,我們大明皇家奇案永樂快樂曲的第十四個問題也隨之而來——”朱及第提高了音量:“漢王朱高煦,到底有沒有參加永樂皇帝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北征?”
彈幕立刻炸開了鍋:
【用戶“父子雙雄論”】:“這還用問?肯定參加了!第一次、第二次絕對都參加了!漢王麾下的‘天策衛’或泛指其統率的精銳)是北伐軍的絕對主力尖刀,幾次關鍵戰役的突擊風格,明顯帶著漢王那種猛打猛衝、善於捕捉戰機的個人印記!朱棣和朱高煦父子並肩作戰,橫掃漠北,這活脫就是大唐太宗與天策上將李世民的翻版啊!”
【用戶“細節考據派”】:“反對!第一次肯定參加了,但第二次大概率沒有!根據一些碑銘和筆記的側麵記載,第二次北征期間,漢王可能留守後方。否則很難解釋為什麼在忽蘭忽思溫那場關鍵遭遇戰中,永樂皇帝需要親自披甲,率領親兵騎兵隊發起決死衝鋒?這分明是帳下缺乏足夠可靠、能獨當一麵的先鋒大將所致!若漢王在,何須皇帝親身犯險?”
【用戶“曆史勝利者”】:“嗬嗬,這有什麼好吵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漢王奪嫡失敗了!他的所有功績,尤其是在軍隊中的巨大影響力和戰功,在他被廢為庶人並活活烤死之後,都被係統地、大規模地從官方記錄中刪減和淡化了!反而為了襯托宣宗皇帝的英明神武,把當時還是少年、可能隻是隨軍觀摩的皇太孫朱瞻基參與第二次北征的經曆大書特書,這簡直是明朝最大的笑話!”
【用戶“宣宗粉”】:“樓上彆造謠!明明有記載皇太孫少年英武,隨祖父巡邊,甚至參與軍議,怎麼就不能參加第二次北征了?這是為未來君主積累經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雙方網友引經據典,各執一詞,吵得不亦樂乎。
天幕下的洪武眾人對此倒是見怪不怪了。徐達、藍玉等武將相視一笑,這種關乎軍功榮譽、青史留名的事情,換做是他們,也必定要爭個明白,手下的人更會拚命為主將鼓吹。曆史的筆,從來都不隻書寫事實,更書寫權力和立場。
就在爭論焦點集中於漢王與皇孫之時,一條畫風清奇的彈幕,突然將話題帶偏:
【用戶“吃瓜群眾”】:“我不關心朱高煦朱瞻基參加沒參加,我就好奇一個問題:‘二丫頭’李景隆)參加了沒有?”
此問一出,瞬間引爆了另一種風格的狂歡。
【用戶“大明止損專家”】:“讓他參加?再送幾十萬大軍給瓦剌當見麵禮嗎?求求了,放過大明吧!”
【用戶“曆史進程參與者”】:“科普一下:二丫頭雖然是靖難第一‘功臣’反話),但因為戰績過於感人,名聲太臭,在永樂二年就被削去爵位,圈禁在家了。這種關乎國運的親征,怎麼可能帶他玩?”
【用戶“冷知識君”】:“誒?不對哦!據某野史筆記,永樂皇帝幾次北征,其實都不放心把這位‘戰神’留在後方,生怕他又搞出什麼幺蛾子,所以每次都是帶著他隨軍的!就放在眼皮子底下看著!當然,也就是跟著走,啥實權沒有,啥事兒也沒乾。”
【用戶“最佳員工”】:“樓上的消息要是真的,那二丫頭啥都沒乾才是對北征最大的貢獻!他要是真乾點啥,大明這次北征的結果可就真不好說了!反向戰神的含金量你們懂不懂啊!”
“哈哈哈哈哈!”天幕下的奉天殿前,剛剛還沉浸在嚴肅軍功討論中的勳貴們,此刻再次忍不住哄堂大笑。就連曹國公李貞和李文忠父子,也是哭笑不得地連連搖頭。
李文忠歎道:“不管這孩子未來究竟有無真才實學,經天幕這麼一鬨,他是絕不能再踏入仕途半步了。有些名聲,背上了就再也甩不掉。在政治上,立場和名聲,有時候遠比能力更重要。”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