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背景音樂低沉而壓抑,朱及第的表情也比往日嚴肅了許多。
“老鐵們,我們扒了奪門之變的暗流,這次,我們直麵這場政變後最濃重的一筆血色——於謙之死。”他深吸一口氣,“於少保到底為何非死不可?這背後,簡直是一場各方勢力共同編織的‘羅生門’!”
天幕上出現一行大字:“意欲”迎立外藩?
“奪門成功後,複辟的明英宗朱祁鎮,給於謙定的罪名是——‘意欲’迎立襄王朱瞻墡之子為帝!”朱及第的聲音帶著幾分嘲諷,“聽聽,‘意欲’!就是‘想這麼做’,但根本沒證據證明他做了!這可比秦檜殺嶽飛的‘莫須有’還要離譜!”
小劇場上演:陰森的大堂上,主審官徐有貞此時已因功入閣)厲聲喝問:“於謙,你可知罪?”於謙昂首:“何罪之有?”徐有貞陰笑:“你與王文等密謀,欲棄太子朱見深),另立外藩,動搖國本,其心可誅!”於謙仰天長歎:“辯乎?不辯也!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奉天殿前,朱元璋已經氣得胡子都在發抖:“‘意欲’?!!好一個‘意欲’!朱祁鎮這個小畜生,還有那個徐有貞,他們怎麼敢?!如此殺害國之柱石,就不怕天打雷劈嗎?!”
朱標也是麵色慘白,喃喃道:“‘意欲’便可定一品大臣死罪……這、這朝廷法度何在?公道何在?”他難以想象,後世子孫會昏聵糊塗到這種地步。
文官隊列中,不少清廉之士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意,若“意欲”便可定罪,那日後為官,豈不是動輒得咎?
“那麼問題來了,明英宗和徐有貞、石亨他們,為什麼非要用一個如此蹩腳的理由殺掉於謙呢?”朱及第切換畫麵,出現幾個關鍵詞:合法性、滅口、權力洗牌。
“網友分析,於謙之死,幾乎是當時勝利者集團的一個‘共識’。”
對朱祁鎮而言:小劇場:朱祁鎮在宮內焦躁踱步,對心腹太監說:“於謙立了景泰,保衛了北京,天下隻知有於少保,不知有朕!朕這個皇帝,是‘奪’回來的,名不正言不順!隻有殺了於謙,才能證明景泰一朝是錯的,朕的複辟才是天命所歸!”關鍵詞:消除景泰朝合法性,為自己複辟正名)
對徐有貞等政敵而言:小劇場:徐有貞對石亨密議:“於謙在,清流就在,你我這些‘投機者’永遠被他壓著一頭!隻有他死了,我們才能徹底掌控朝堂!況且,他知道的太多了……”關鍵詞:鏟除最大政敵,徹底掌權)
對石亨等勳貴而言:小劇場:石亨對部下抱怨:“於謙不死,京營兵權我們就拿不穩!那些兵將都聽他的!隻有他死了,我們才能安心拿回屬於我們的東西!”關鍵詞:奪回軍權,消除軍中影響力)
奉天殿前,徐達長歎一聲:“功高震主,又逢君主昏聵,於謙這是在劫難逃了。”他身為名將,對此感受尤為深刻。
藍玉則憤憤不平:“鳥儘弓藏!但這藏得也忒難看了!朱祁鎮這娃子,比他老子差遠了!”
一些文官則從徐有貞的身上看到了權力的可怕扭曲,不禁暗自警醒。
“還有一個細思極恐的細節!”朱及第壓低聲音,“於謙被殺過程中,有兩個人的態度很微妙。”
“一個是孫太後。史料記載,她一開始聽說要殺於謙,是吃了一驚的,說‘於謙曾有功於國’。但最終,她並沒有強力阻止。為什麼?或許在於謙堅持的‘社稷為重,君為輕’理念,以及他曾支持廢朱見深太子位,觸碰了太後的核心利益。太後可能覺得,於謙活著,對她們母子孫三代的威脅,比徐有貞、石亨這些投機者更大。”
“另一個是整個文官集團。”天幕上出現文官們上朝時低眉順眼的畫麵,“除了極少數人如翰林侍講吳瑾敢站出來說‘於謙無罪,此舉無名’反被貶斥外,大部分文官選擇了沉默。是怕死?還是在於謙主導北京保衛戰後權力過大,引起了同僚的嫉妒?或者是覺得於謙的‘愚忠’擋住了大家在新朝‘進步’的道路?這種集體沉默,何嘗不是一種共謀?”
奉天殿內,馬皇後痛心疾首:“孫氏糊塗啊!自毀長城!那徐有貞、石亨之輩,豈是能依靠的忠良?”
朱元璋眼神冰冷地掃過殿下的文武百官:“看看!都看看!這就是黨爭!這就是私心!國家棟梁將傾,滿朝朱紫,竟無一人敢仗義執言!可悲!可恨!”
被皇帝的目光掃到,許多官員都羞愧地低下了頭,仿佛那未來的指責也落在了自己身上。
天幕上出現了民間傳說的畫麵:京城百姓聞於謙死訊,無不流淚哀悼;指揮抄家的錦衣衛在於謙家中隻找到皇帝賞賜的袍服刀劍和一堆書籍,潸然淚下;邊關軍士無不痛哭……
“官方史書可以羅織罪名,但百姓心中有杆秤。”朱及第聲音有些哽咽,“‘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於謙用生命踐行了他的詩句。他的死,成就了他千古忠臣的清名,也成了明英宗和徐有貞、石亨等人永遠洗不掉的汙點。”
“但是,謎團真的解開了嗎?”朱及第話鋒一轉,“於謙在最後時刻,是否對朱祁鎮還抱有一絲幻想?他手握兵權時按兵不動,是否真的預料到了自己的結局而甘願赴死,以成全其‘社稷重於君王’的信念?這或許,將是永遠的曆史之謎了。”
畫麵最終定格在於謙從容赴死的背影,以及他那首《石灰吟》的詩句,配以悲壯的音樂。
奉天殿前,一片長久的沉默。
朱元璋頹然坐下,良久,才對朱標說道:“標兒,記住於謙這個名字,也記住朱祁鎮、徐有貞這些名字!為君者,昏聵至此,殘害忠良,國祚豈能長久?後世子孫,若有效仿者,天必厭之!”
朱標鄭重叩首:“兒臣謹記父皇教誨!必以史為鑒,親賢臣,遠小人!”
殿內氣氛凝重,所有人都還沉浸在於謙悲壯的結局所帶來的震撼與反思之中。天幕上的血色,似乎預示著大明未來的道路,也絕非一帆風順。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